您的位置: 主页 > 学术观点 > 心理学

丁小平:生命哲学和人的模型

作者:小编来源:网络文章浏览次数:

古典管理学之所以科学性不强,首先是因为它没有能够解决人的模型问题。这一点,即便是古典管理学家自己也有着非常清楚的认识。自法约尔的古典管理学理论体系形成以来,就不断有管理学家们批评古典管理学的人的模型。他们中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有马斯洛、麦格雷戈、洛希、大内等。然而,即使是批评者自己也没有搞清楚一个基本原则,那就是——模型是简洁性和代表性的辨证统一。“经济的人”的模型,虽然有着最佳的简洁性,却代表性太差;X·Y理论、超Y理论、Z理论虽然代表性越来越好,简洁性却越来越差;相对而言,马斯洛的人的模型较好,遗憾的是,却没有人以此为基础来建立管理学;进入21世纪后,即使想用马斯洛的“五个需求层次”的人的模型来建立管理学,也因为经济的转型而变得不合时宜了。

生命哲学就是新的人的模型的哲学前提,现代管理学就是在新的人的模型这一前提上建立起来的。而对于管理手段的研究,就更需要科学的人的模型作为基础。

一、生命哲学的基本概念

生命哲学的基本概念有:主体、客体和环境。

主体是指研究者所考察的生命体,这里也可以是研究者自身;客体是指主体生存(延续)发展的根本关系体;而环境这是指主体和客体所处的客观环境。

例如,我们考察某只羊,则羊为主体,它生存依靠的草和威胁它生存的狼毒则为客体,周围的一切其他事物为环境。自然+社会=主体+客体+环境。

主体和客体之间的根本关系是利害关系。主体要实现生存(延续)发展,必须能够取客体之利,避客体之害。否则,就会对生存发展构成不利影响,甚至返回无生命态。为了更好地趋利避害,或者说加固和激励主体的趋利避害活动,在主、客体的利害关系基础之上,又派生出第二种和第三种关系,那就是认知关系和审美关系。

认知关系是利害关系中的定性和定量方面的表现形式,从定性上看,主体必须判断准确,不可将“害”误认作“利”,也不可将“利”误认成“害”;从定量上看,主体要能够判断利害的量,比较不同客体利害大小,发现更大的有利客体,避开更大的有害客体。

而审美关系是主体在调节客体关系中长期进化的结果。当人进化到智人阶段后,在进化的过程中所历经的各个动物阶段,其本能的部分生理过程仍然残存着。这些准心理能量已经无法在新的现实中实现生理循环了;于是,人类通过“看”类似物来实现的心理(循环)反应构成了原始美感的基础之一。而随着完整的非自遣意识形成,主体在成功地完成利害调节后,伴随的心理反应构成了原始美感的基础之二。这种审美关系既实现了主体生理循环的全面完成,又作为精神酬赏来嘉奖主体趋利避害,从而使主体处于更优的进化繁衍循环中。

客体是主体利害调节的对象,主体自从产生以来,一直进行着永不停息的利害调节。一部人类史,就是人的利害调节史。

主客体关系是建立在环境基础上的,而环境又是暂时中止旧利害关系和即将构成新利害关系的客体。作为主体的本初生命决定了自己客体的系综;主体的趋利避害本能构成了生物进化的根本动因;主客矛盾决定了主体的进化方向。主体在改变自身生理性状以适应客体和改造客体的过程中进化,在不能改变自身以适应客体和改造客体却调节幅度不能满足客体的过程中灭绝。

二、趋利避害的表现形式

主体的趋利避害表现为两种形式,其一是个体趋利避害;其二是群体趋利避害。

个体趋利避害是指主体以自身的生存、发展和繁衍最佳化为根本冲动所进行的趋利避害调节和活动。这种调节表现为各层次生理过程,而这种活动表现在心理和行为领域。

群体趋利避害则是指主体以所关注群体(一般表现为同类)的生存、发展和繁衍最佳化为根本冲动所进行的趋利避害调节和活动。这种调节和活动与个体趋利避害的调节和活动相比,在形式上类似而在内容上相反。为了所关注群体生存、发展和繁衍的最佳化,主体不惜牺牲自身的利益乃至生命。

人和其它生命的共同特征是表现为一个开放系统,这个生命系统由状态和控制两个参量调控运行。趋利避害是一切正常生命的最根本的本能,它可以支配人的心理和行为,而心理和行为却不能支配它。决定人的趋利避害本能状态的参量有两个:其一是个体趋利避害状态参量,它使主体的调节和活动表现为个体趋利避害性状。其二是群体趋利避害状态参量,它使主体的调节和活动表现为群体趋利避害性状。

群体趋利避害自身又可细分为三种形式,首先是同类的趋利避害,其次是跨类的趋利避害,还有一种互套趋利避害。

三、趋利避害的基本原理

(1)存在至今的一切生命,如果不具备趋利避害这一根本本能,那么,它(他)就会从生命态返回无生命态。所以,趋利避害是任何现存的主体的根本特性,这就是主体根本特性定理。

(2)趋利避害本能表现为三个层次:其一是心理和行为层次;其二是生理过程层次;其三则是基因(DNA、RNA)及分子水平。其中,无意识是人的趋利避害本能的掌控中心。

(3)生命体,无论是个体,还是群体,往往同时有着多个客体,每个客体都有一个或一个以上因素需主体调节,我们称这些因素为趋利避害因素,如果用多元函数表示,则称每一因素为趋利避害变量。

(4)对主体而言,多个客体与之构成的多个趋利避害因素(变量)须主体同时调节,其中的各因素(变量)对主体的利害的性质和数量及其意义的地位是不同的,而且,各因素之间有时还是相互矛盾的,调节此因素则必须弃掉彼因素。在这种情况下,主体优先择利害关系最重要的加以调节、并按总体最优化原则逐次调节其它各趋利避害因素。这就是趋利避害因素不平衡原理。

我们可以用趋利避害因素不平衡原理来解决很多问题,比如说,就历史唯物主义的发展问题来看:

一方面,19世纪末的英国、20世纪60年代的中国、20世纪末的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的生产力水平是相当的,而其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却是大相径庭的。另一方面,世界各国在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时,同样水平的生产力却产生了相同的生产关系。

为什么在生产力水平低下时,生产力就决定生产关系呢?为什么当生产力发展到了一定水平之后,生产力就不能再决定生产关系呢?其实,这都是由于人的趋利避害本能决定的,假如人没有这一本能,那就无所谓生产力是否决定生产关系。

历史唯物主义其实是趋利避害因素不平衡原理在生产力水平低下范围内的近似形式。在生产力水平低下时期,生存基本条件为强趋利避害变量,是主体优先调节的对象,因此,它决定生产关系。当生产力高度发达之后,生存基本条件比较容易满足了,生产基本生存条件的生产力也转化为非最强利害调节变量,因此,它自然不能决定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这两者必将由新的强趋利避害变量决定,它们之间的关系有些象瑞利—金斯公式与普朗克公式之间的关系。

对主体而言,生存和发展是最根本的。因此,趋利避害因素不平衡原理也可表述为生存发展主义。

(5)人的一切行为都是趋利避害这一根本本能逐次外化的结果。这是行为趋利避害归一化原理。

其实,不仅人的行为都是趋利避害这一根本本能逐次外化的结果,存在至今的一切生命的表现和行为都是其自身趋利避害这一根本本能逐次外化的结果。只不过在人类的行为上,这种外化较为复杂,较为难以理解罢了。其难点有两个:其一是心理能否超越本能的问题;其二是除个体趋利避害活动和群体趋利避害活动外有否第三类活动。

在这里,我们对第一个问题的回答是,心理可以超越某些相对低层次的本能,如性本能,但是它不能超越最高层次的本能——趋利避害本能,而心理也是本初生命的趋利避害这一本能通过进化过程而派生的。对第二个问题的回答也很明确,第三类活动是不存在的。所谓的第三类活动是人们对自遣意识的认知错误导致的趋害避利活动,和非自遣意识决定的对某些“辩证”趋利避害(表现为此处趋小害,而它处趋大利)活动的曲解。这种误解的哲学表现是:现象分为真象和假象,真象反映事物的本质,而假象不反映事物的本质。其实,假象也反映事物的本质,只不过以扭曲的形式反映罢了,透过假象也可以看到本质。

(6)主体不仅从定性上看都要有趋利避害本能,而且从定量上看,还要有趋利避害最大化这一本能。这是由于生物间的竞争性和环境的弃留选择决定的。这就是趋利避害最大化原理。

(7)趋利避害系统学原理是说,主体群体趋利避害效果大于同数量主体个体趋利避害效果之和。

(8)趋利存在三种方式:其一是趋值;其二是创值;其三是侵值。

所谓趋值就是主体通过自己的活动直接接受客体的利。所谓创值就是主体通过加工(劳动)使无价值的客体变为有价值,或使价值小者变为价值大者。所谓侵值就是主体将其它主体拥有的价值强行(或巧取豪夺)据为己有。

(9)合理趋值,最大化创值,逐步消灭侵值是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这是社会发展方向原理。

四、人的模型

科学的本质是人脑对规律体系的逼近的逻辑形式。科学、只要它还想是科学,它就无法离开模型。这是因为,现实中任何事物都处在无限而且是变化着的联系之中的,而人脑是无法以逻辑的形式来处理无限联系的,这就是人脑无法揭示规律自身,而只能以无限逼近的形式来表述规律的根本原因。也正因为如此,人类只好用模型替代原型。模型是简洁性和代表性的辩证统一,没有简洁性,人就无法进行处理;没有代表性,人就不知道处理的是什么东西。实现简洁性和代表性的辩证统一是一项较为困难的工作。科学的建立就是由模型构建和逻辑表述两部分构成的。

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水平之所以远不及自然科学的发展水平,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模型构造的困难。理论力学用质点和刚体这两个模型就可以完成对现实物体的简洁性和代表性的统一,而社会科学就不那么简单了。社会科学是难以离开人的,而一旦涉及人,问题就会变得异常复杂。因为,“人”太复杂了。人的模型的构造,是哲学无法回避的根本任务,也是一切社会科学的前提。时至今日,之所以经济学和管理学等社会科学还不成其为“学”,就是因为没有建立起够格的人的模型。

人的模型的构建,是当代一切科学的模型构建中最困难的问题。而这种难中之难就表现为必须同时满足代表性和简洁性。洛希的超Y理论的人的模型的代表型问题是得到了解决,但是简洁性太差;“经济的人”的人的模型倒是足够简洁了,可是他的代表性谁会承认呢?因此,解决人的模型问题就必须首先在方法上有所突破。然后,再在内容上进行科学地处理。

丁小平在构建方法上采用的是复杂性梯度递减法。所谓复杂性梯度递减法就是将模型所描述的原型的诸决定因素采取梯级扩增性,从而解决简洁性前提下的代表性问题。用数学概念解释的话,就是多级复合函数法。而在内容的科学处理上,丁小平是以他的生命哲学和心理结构理论为工具的。有了这些,一个简洁性与代表性相统一的人的模型就构建起来了。

人的模型:

一阶:

1,趋利避害是人最根本的本能,即一级本能。如果某人失去了这一本能,那么他就必定灭绝。

2,认知和审美是人的一级本能派生出的辅助本能。

3,食、性、眠、死和温、湿、压、光等是二级本能。其中,食、性、眠、死等是利的外化;温、湿、压、光等是逼害的基本内容。

4,无意识程序和外界条件是人的个体和群体趋利避害状态的态控制和状控制参量,客体是人的状态参量。

二阶:

生命哲学基本原理和心理结构理论基本规律。

三阶:

具体科学。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