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主页 > 学术观点 > 马克思主义哲学

丁小平的学术思想及其启示:马克思主义

作者:小编来源:网络文章浏览次数:

丁小平先生认为,所谓的马克思主义就是迄今为止科学成分相对最高的哲学和社会科学。他说:“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的本质是什么?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就是社会学基本规律。”在丁小平先生看来,对各个社会形态加以科学性的阐释本身就是社会学应有的内容,不管前人是否能够科学地阐释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但是,总之他们没有能力科学地阐释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乃至共产主义社会,尤其是其中的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而马克思较好地阐释了,这就是他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2013年丁小平与获人民教育家国家荣誉称号的卫兴华教授以对谈的方式讲授政治经济学的疑难问题)

丁小平先生认为,自恩格斯以来,人们对马克思的生产力定义的解读都是严重失真的,尽管马克思在 1846年以前也曾这样定义过生产力。他指出,马克思揭示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经历了几年的时间,其中也有着波折,而与恩格斯一道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阐释的生产力概念就是如此,这种生产力定义与李斯特及其以前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家的定义的拓扑结构是一致的,1846 年 12 月 28 日《给安年科夫的信》是个转折点,在 1847年上半年马克思已经正式地启用新的生产力定义,这个生产力定义一经启用,其拓扑结构就再也没有变过,直至其去世。马克思建立生产力定义的目的在于揭示决定生产关系从而决定上层建筑的原因,而不是像李斯特及其以前的政治经济学家那样,建立生产力的概念的目的在于说明国民生产能力。当然,马克思对此也有相应概念,那就是社会劳动生产力,而不是生产力或社会生产力。马克思的生产力是“人们实践能力的结果”[2],是“文明的果实”[3],“是一个先行过程的历史结果和产物”[4],而不是什么“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列宁开始也错解了,但后来纠正了。比如在        1894 年春用生产能力经济力量解释一般生产力;而到了 1895 年就不再把“生产力”解释作“物质力量”,而是把“生产力的发展”解释作“物质力量”。

对生产力概念的错解,尤其是错把劳动生产力当作一般生产力,而且还不懂得生产力是向量而非标量,忽视劳动者除了一定的劳动技能和经验之外还具有特定思想、观念、作风、习惯、习俗等因素等,结果使历史唯物主义原理被扭曲,把科学技术谬说成生产力中的主要因素,这与马克思的“主要生产力,即人本身”的观点是背道而驰的。

丁小平先生还指出,在商品经济条件下,价值规律必然把相对落后的劳动资料排除在生产活动之外,从而造成劳动资料的相对稀缺和劳动力的相对过剩,必然意义的剥削源于这种供求不平衡导致的资、劳双方的不公平交易。

作为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丁小平先生揭示了肯定嵌否定规律和更适应原理。更适应原理阐明:“凡适应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生产力都可以与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相匹配,而且在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条件下更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相反,适应于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生产力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则未必容纳得了。”

丁小平先生还认为,如果马克思能够活到今天,他一定会给出一个概括了整个资本主义社会的马克思主义。因此,马克思没有来得及做的工作后人应该把它补全。

丁小平先生指出,资本主义社会越是接近并进入最后阶段,其经济运行特征就越表现为寒热病似的发展,而其中的经济危机逐渐由负增长走向0 增长和低速增长。列宁曾批判过民粹派否定这种寒热病似的增长仍然是增长的行为。有些人利用早期马克思主义原创者的经济危机导致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崩溃的错误解释,把以寒热病方式继续实现经济增长的资本主义社会说成是社会主义社会。应该认识到,这种寒热病似的经济发展方式消除不了资本主义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也不会超越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的历史规律,相反,它仍然是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产物。

丁小平先生认为,资本主义表现为三个历史阶段:第一个历史阶段是企业抢占现实市场的阶段,这个阶段就是资本主义初级阶段;第二个历史阶段是企业在稳住现实市场的前提下抢占未来市场的阶段,这个阶段开始有“滞胀”现象发生,可以称之曰凯恩斯阶段;第三个历史阶段是企业在稳住现实市场和未来市场的前提下,再通过花样繁多的心理攻势人为制造非本真需求市场并填充它的历史阶段,这个阶段可以称之曰后工业阶段,或者金融帝国主义阶段。在本真市场和非本真市场之外,资本家再也没有新型市场可寻,因此,后工业阶段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最后阶段。

在后工业阶段,资本主义的根本罪孽在于生产丰富的物质商品的同时生产精神痛苦,注意,这里并不是说后工业阶段之前就没有精神痛苦,而是说此前的精神痛苦是私有制的直接产物,而后工业阶段的精神痛苦则更多地源于私有制之下的生产及其相应的消费,这是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演化到后期的必然结果。这种精神痛苦的生产不仅表现为资产阶级为雇员阶级生产,还表现为资本家之间相互为对方生产。如果说初期资本主义制度的罪孽在于不可避免的经济危机导致雇员阶级因物质匮乏而死亡,那么,后工业阶段的资本主义的根本罪孽在于其所制造的精神痛苦折磨得人们苦不堪言,直至患精神疾患、癌症乃至自杀。

然而,由于心理学进步的滞后,人们备受精神折磨而在自遣意识上不自知。随着新一代心理学的普及以及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完善,雇员阶级和资产阶级乃至官员中的先进分子将陆续觉醒,他们将组成浩浩荡荡的革命大军,完成革命的历史任务。如果说资本主义初期的革命表现为单一阶级——无产阶级为资本主义社会的掘墓人的话,那么,在资本主义的后工业阶段的革命将表现为对偶阶级——雇员阶级和资产阶级共同作为资本主义社会的掘墓人。当然,还需指出的是,社会革命是否会发生不一定在于不革命就得死,而在于多数社会成员是否认同这个社会以及是否可能建立一个相对更好的社会。那种可以使对偶阶级都得好处的革命是不可阻挡的。

1.3 心理学

在继承弗洛伊德和皮亚杰等心理学家的有益成果的基础上,丁小平先生给出了一个新的基本心理学体系,这个体系从心理层次、心理深度和心理强度三个维度对人的基本心理结构和心理规律给予揭示。

丁小平先生认为,弄清心理结构是心理学要解决的最基本的问题,以往的心理学在心理层次、心理深度和心理强度问题上一直混淆。以往所说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把心理层次与心理深度混为一谈。比如,经验是非自遣意识的知性阶段的心理单元,而理论则是自遣意识的理性阶段的心理单元;表象是自遣意识的感性阶段的心理元素,而美感则是非自遣意识的理性阶段的心理单元。

(2003年10月16日,又接受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盛情邀请,丁小平教授在北师大8-107报告厅作题为《心理结构理论》的学术报告。)

丁小平先生的心理学指出,人的心理由三个基本层次,即无意识、非自遣意识和自遣意识构成。

无意识层次的心理活动伴随人的生命的始终,不存在休眠状态。它对事物的感应是拓扑性的,而辨识却是简化的,其运行遵循程序逻辑。非自遣意识层次的心理活动,除了人类进入无梦睡眠状态以外,皆处于工作状态。它对事物的认知是拓扑性的,但辨识却不是简化的,其运行在静态方面遵循形象逻辑,在动态方面遵循拓扑辩证逻辑。自遣意识层次的心理活动,仅在人脑发出指令时才启动。它对事物的认知是分析性的,而辨识却繁简由人,其运行在静态方面遵循形式逻辑,在动态方面遵循分析辩证逻辑。当然,不管是自遣还是非自遣静态逻辑,它们都是现象的逻辑;不管是自遣还是非自遣动态逻辑,它们都是本质的逻辑。非自遣意识的思维为形象思维;自遣意识的思维为形式思维。

各层次的心理单元之间存在着互相转化和派生的关系。无意识心理单元可转化为或派生为非自遣心理单元;非自遣心理单元可转化为或派生为自遣心理单元;反之,自遣心理单元也可压入非自遣意识层次,还可压入无意识层次。

无意识兼有生理控制中心职能。非自遣意识是整个心理控制中心。人的心理活动是一个自身与外界的信息相互作用的过程,表现为对外界的神经电化学性反应和自身电化学性运行。自身称之曰主体,与自身发生关系的对象物称之曰客体。“我”就是主客体关系中的主体的主宰,即心理命令终极。这个主宰不是实物,是脑神经系统的电化学运动的一种现象。“我”就是心理控制中心的总司令。

丁小平先生把心理深度划分为感性、知性和理性三个阶段。表象、概念和范畴分别是自遣意识在认知方面的感性、知性和理性三个深度上的表现;趋向、志向和理想分别是自遣意识在意向方面的感性、知性和理性三个深度上的表现。存在意象、综合意象和辩证意象分别是非自遣意识在认知方面的感性、知性和理性三个深度上的表现;潜趋向、潜志向和审美理想分别是非自遣意识在意向方面的感性、知性和理性三个深度上的表现。当然,非自遣意识

中还包括感器动作意识,但是,它没有心理深度的区分。无意识也一样,它有感器动作反射和信息程序反应,但是,没有心理深度的区分。

丁小平先生强调心理强度。所谓心理强度就是心理现象所附带的心理能量的度量。比如,通常所说的吓一跳,其心理强度很大,可其认知深度却只是感性水平的。

丁小平先生的《心理学原理》从心理结构、心理运行和心理现象构成三个方面阐释了人的各种心理现象,是迄今为止唯一可以说清人类最基本心理现象的心理学。

 

查看更多 >>

马克思主义哲学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