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马克思主义研究领域,一方面,丁小平先生不仅指出了以往马克思主义学者对生产力概念的理解错误,而且给出了正确的理解是什么。对生产力概念的正确理解是正确理解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的前提,对生产力概念的错解必然导致对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的错用,因此,必然造成马克思主义的面目全非。另一方面,丁小平先生还给出了生产关系更适应原理,更重要的是丁小平先生补足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后半部分。
1、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喧宾夺主。
本文还要补充指出,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原著的深入研究,丁小平先生认为教科书的马克思主义严重偏离马克思主义自身。在辩证唯物主义方面,丁小平先生认为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喧宾夺主。限于篇幅,只提示性地讲依据的最根本一条。丁小平先生指出,马克思没有建立过辩证唯物主义,恩格斯做的东西并不一定都反映马克思的观点。马克思所说的唯物主义就是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指出:“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市民社会,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则是人类社会或社会的人类。”[14]不管是“市民社会”,还是“人类社会”,说的都是历史唯物主义问题,这才是马克思所说的唯物主义,至于实践唯物主义的提法纯属庸人的杜撰。
2、唯物主义历史观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历史哲学。
在历史唯物主义研究方面,丁小平先生指出,从第一本马克思主义教科书诞生或者更早开始,人们对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历史观的解读就发生了严重的偏差,历史唯物主义原理(这里还需注意,马克思的上层建筑定义中并不包括设施部分,包括设施的是恩格斯及其之后的人的定义)并不等同于唯物主义历史观,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仅仅是唯物主义历史观的一部分,唯物主义历史观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历史哲学。马克思强调“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15],其中最核心的思想是“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普遍支配着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发展。”[16]而“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17]的表述是不够准确的。同时丁小平先生还指出,唯物主义历史观与前苏联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共同构成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前苏联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科书至多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一部分,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扭曲。之所以这么说,不仅因为马克思始终把唯物主义历史观作为政治经济学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且还必须弄清楚政治经济学本身是用于社会制度设计或社会制度分析的,是政治学与经济学的边缘科学。政治经济学也有一定的经济学功能,但并不是纯经济学。
3、正确的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
丁小平先生指出,对马克思意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也要做正确的理解。首先,生产关系的意义在于作为“生产力的发展形式”[18],而不是作为生产力的桎梏;其次,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是通过人主动选择(革命)实现的,这里的人既包括劳动者,也包括上层建筑中的人员,而且是在生产关系变为生产力的桎梏时,先进的人们率先产生新的上层建筑意识形式,然后以这个意识形式为革命理论,通过革命建立新的上层建筑和确立新的生产关系(注意,其中的旧上层建筑及其追随者绝不会袖手旁观);再次,虽然上层建筑应与经济基础相适应,但是上层建筑意识形式是先于经济基础发生的;又次,生产力决定的那个生产关系与经济基础中的生产关系不同,前者是预设的,属于社会意识,后者是现实的,属于社会存在;最后,新的上层建筑是此前革命的上层建筑意识形式的现实化,“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说法是对马克思相关论述的误读。之所以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说法是对马克思相关论述的误读,是因为作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冲突的产物的新的上层建筑意识形式,既是新上层建筑的决定者,又是新经济基础的决定者,因而新经济基础与新上层建筑的一致性是此前革命的上层建筑意识形式的产物。
新上层建筑意识形式发生的根本原因在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冲突,新上层建筑的性质由生产力的水平决定,但新上层建筑的组分和结构并不只由生产力决定,社会文化、社会心理等诸多因素都影响着它。这就是为什么中国与伊朗的经济基础相当,而上层建筑及其设施迥然不同的原因所在。鉴于此,以往所说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应作如下表述: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通过人的主动选择(革命)实现,经济基础因共同为此前的革命意识形式所决定而与上层建筑在多数情况下一致;生产关系对与其共处的同一个生产方式中的生产力直接发生反作用,上层建筑对与其共处的同一个社会形态中的经济基础直接发生反作用。这可以称为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的第一种表达形式。
4、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的一种新的表述形式。
基于对《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的透彻研究,丁小平先生还给出了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的一种新的表述形式。丁小平先生指出,把生产资料所有关系及由其所决定的分配关系合称属获关系,即生产资料所属关系和产品获得关系;把生产关系除去属获关系所剩余的关系叫作工作关系;把生产力与工作关系的统一叫作生产形式,也就是说从生产方式中抽取属获关系后所剩余的部分叫作生产形式。这样就揭示出生产形式原理,即:生产力中以生产工具为核心的劳动资料决定了劳动对象的范围,决定了商品生产中的理论工作关系,即“人与人在劳动生产中的关系”[19],也就是说决定工厂或者公司的人员配备关系,即有什么样的劳动资料就有什么样的与之相配的工厂或者公司人员配备。最终,实际的工作关系是由所生产的商品与劳动资料共同决定的。
丁小平先生进一步指出,如果把属获关系的总和叫做社会基础,那么也意味着物质生活的生产形式普遍支配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发展。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属获关系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了生产力的桎梏,那么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社会基础的变更,庞大的上层建筑也在或慢或快地发生着变革。在考察这些变革时,必须把下面两者区别开来:一种是生产的经济条件方面所发生的物质的、可以用自然科学的精确性指明的变革,一种是人们借以意识到这个冲突并力求把它克服的那些法律的、政治的、宗教的、艺术的或哲学的意识形态的形式。判断这样一个时代变革的缘由只能从物质生活的矛盾中、从社会生产形式和属获关系之间的现存冲突中去寻找。如此不难发现:生产形式以人为中介(通过社会革命)决定属获关系,社会基础因共同为此前的革命意识形式所决定而与上层建筑在多数情况下一致;属获关系对与其共处同一个生产方式中的生产形式直接发生反作用,上层建筑对与其匹配的社会基础直接发生反作用。这就是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的第二种表达形式。
丁小平先生指出,在一定的历史阶段,资本主义社会与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形式的区别是极其细微的,即只在生产力中的劳动者的思想水平方面有所差别。因此,只要统治劳动者的思想,社会主义社会就可以退到资本主义社会;反之,只要实现劳动者的思想进步(即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就可以实现社会主义革命,建立社会主义社会。除非生产力中的劳动资料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无法相容的程度,否则,社会主义社会发生资本主义复辟都会表现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适应,尽管这种适应中伴随着经济危机,但社会经济仍然可以保持较高的递增率。
丁小平先生的人生哲学不同于其它人生哲学的一个根本特征不在于形成体系,而是在一些基本问题上给出了定论。
第一,确定人生哲学的内涵。丁小平先生指出,所谓人生哲学,就是用以解决人生问题可以实现相对最佳化的观念和方法体系,即人生观体系和人生方法论体系。
第二,给人生的目的定论。丁小平先生指出,人生的目的在于实现人生的意义和实现人生幸福的相对最大化。这里所说的“意义”是非自遣的,当然,也可以是自遣的,而这里所说的“幸福的相对最大化”是自遣的。所谓“非自遣的意义”是人的本能使然的,它可以在人类的先天的审美理想中找到拓扑原型;所谓“自遣的意义”是自遣意识对非自遣意识反思出来的结果。比如,塞罕坝植树和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都表现为人生的意义,它是人的群体趋利避害本能使然的,与人类的审美理想是一致的。当然,如果一个人在有意义的事业中实现了幸福,那就实现了双重的人生意义。丁小平先生还指出,道学先生的虚伪在于不敢承认人生应该追求个人幸福的相对最大化;庸俗人士的荒唐在于把人生动物化,赞赏自私,即把人生退回到兽生。
第三,明晰自私的愚蠢。丁小平先生指出,为自己服务和为人民服务是实现个人幸福相对最大化这个事物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多数为自己服务的行为也有有害于实现个人幸福相对最大化的一面;多数为人民服务的行为也有有利于实现个人幸福相对最大化的一面。崇尚为人民服务是正确的人生道路,它既可以实现个人的幸福,又取得了人生的意义。极端的自私和极端的利他都必然走向各自的反面。“与传统所有制所决定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的根本也就在于此。
第四,阐释幸福的构成。幸福就是舒服、愉快、惬意、自豪、美感、收获感和崇高感等生理和心理体验。世人之愚在于以为当了官、发了财、成了名人、得到美食等就等于幸福,其实不然。幸福的实现在于物质条件与精神条件的构造。
第五,给出幸福构造原理。精神条件和物质条件齐备,幸福就会发生,但是精神条件和物质条件在幸福发生中的作用并不是均等的。物质条件是幸福发生的弱必要条件,而精神条件是幸福发生的强充分条件,也就是说,只要精神条件满足得好,物质条件不太达标的状况下幸福也会发生。因此,人要想实现幸福,就要构造实现幸福的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
第六,肯定因果报应天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慧有善报,愚有恶报。因果报应论并不是新东西,而问题在于过去人们把它认作迷信,而丁小平先生肯定它是天理。同时给出幸福与痛苦的实用性定义,即幸福就是善报,痛苦就是恶报。
第七,肯定上苍存在。上苍当然不是鬼、神,也没有任何证据可以证明鬼、神的存在。上苍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就像规律看不见摸不着一样,但是,人类可以通过意识感知它的存在。上苍是宇宙意志,是因果报应的主宰。物质的运动被规律和规性所规定,物质与规律和规性的结合使得世界呈现出宇宙意志。
第八,提倡履行人生义务。丁小平先生指出,在人生问题上,同样要遵守义务与权利对等的原则,因为平均说来,不尽应有的义务就得不到相应的权利。就像要住房子就得尽可能被地震夺取生命的义务一样,如果一个人不尽可能英勇就义的义务,他就不能得到高水平的幸福,相反,一旦失节就要接受精神炼狱的折磨。
第九,给出赋予事物以意义的方法。丁小平先生指出,“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是个伪命题,生活从不欺骗任何人。事实是人欺骗生活,之后遭受生活报复。事业(或学业)、生活和爱情对个人本无所谓意义,意义是要靠自己赋予的。赋予事物以意义的方法就是对该事物用心体会并赋予积极的价值判断,同时,加以寄情。
第十,给出实现人生幸福相对最大化的前提。丁小平先生指出,就像任何理想的先天禀赋不是幸福的必然前提一样,任何不理想的先天禀赋也不是痛苦的必然前提,更不是恶报,只是人生的边界条件而已。只要人生坚持行进在真、善、美的道路上,就从根本上避免了不幸的最大化。走正道,方能行远路。
1、资本主义短板再生产原理和社会主义长足再生产原理。
在政治经济学方面,丁小平先生揭示了资本主义短板再生产原理、社会主义长足再生产原理以及资本主义排挤生产工具规律。他指出,社会主义的再生产与资本主义社会的再生产相差在属获关系和计划经济与非计划经济,而不在于生产形式,因此产业链与产品链在质的方面没有区别,其区别在于量的方面。在所谓的自由经济中,最薄弱的产业环节或产品环节决定了整个资本主义社会再生产的水平;在计划经济中,从理论上说并不存在最薄弱的产业环节或产品环节,即使实际中出现了最薄弱的产业环节或产品环节,社会主义社会也可以通过各种手段加以解决。这就是资本主义短板再生产原理和社会主义长足再生产原理。
2、排挤最落后的劳动资料是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的基本规律。
丁小平先生还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自由竞争使得最落后的那部分劳动资料所生产的商品的生产成本高于或等于市场价格,从而使得最落后的那部分劳动资料退出生产领域,这样必然会打破劳动资料与劳动者自然相对平衡的关系。剥削的原因在于劳动资料相对稀缺和劳动者相对过剩所造成的不平等交易,这是最落后的那部分劳动资料退出生产领域的必然结果,而不在于可变资本和不变资本的界定。在社会主义社会,按劳分配为全部劳动资料的使用提供了必要条件,而最落后的那部分劳动资料是否退出生产领域由劳动资料的系统进步决定。排挤最落后的那部分生产工具或者说排挤落后的劳动资料是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的基本规律。
在马克思主义研究领域,一方面,丁小平先生不仅指出了以往马克思主义学者对生产力概念的理解错误,而且给出了正确的理解是什么。对生产力概念的正确理解是正确理解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的前提,对生产力概念的错解必然导...
丁小平先生认为,所谓的马克思主义就是迄今为止科学成分相对最高的哲学和社会科学。他说:“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的本质是什么?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就是社会学基本规律。”在丁小平先生看来,对各个社会形态加以科学性的阐...
一、作为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的生产力概念与李斯特等人生产力概念的区别马克思研究生产力旨在揭示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他并不是孤立地考察生产力自身,而是把社会划分成几个部分,先分析决定上层建筑的原因,然后再探究...
摘要:马克思主义意义上的生产力是决定生产关系的原因,它与李斯特及其以前的政治经济学家们的生产力不是一回事。只有与社会主义原则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以及剩余价值理论相一致的概念才可能是马克思主义意义上的生产...
Copyright © 2023-2023 饱霜孤竹 Powered by EyouCms ICP证:
京ICP备19048717号-3
冀公网安备1310820200108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