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类情感的本质
情感通常被人们视为人类用来传递某种特定信息的工具,是属于人类特有的交际工具。但事实上,不同的动物之间,也有它们表达种间“情感”的方式,甚至在植物种群之间,也有类似的反映,只不过各自表达的方式存在着质的差异。事实证明,情感的自身也有一个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从植物的反应性到动物的快感、到人类的美感这样一个不断深化、复杂化和理性化的过程。
与动物以生存繁衍为目的的情感相比,人类的情感有其复杂的本质特点:
1、人类的进化离不开情感的推动作用
达尔文曾经特别强调情感能使人具有适应性。这是有道理的。例如兴趣,可以引起人的新奇性,激发探索世界的热情和力量;惊讶,能促使人迅速调整行为,增强对未来的反映;愤怒,能动员人的能量;轻蔑,可以产生优越感,增强自信心;害羞,则涉及人对自己的评价,引导人反思,产生自知之明,培养强烈的自我意识。中国人普遍认为有七情。《礼记·礼运》中说:“何谓七情?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意指七情与生惧来,不学即会。人的一生情感发展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可视为情感伴随人类进化而来的缩影。一般说来,少年儿童的情感较为单纯,外露,短暂,稚嫩,脆弱,随着自控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逐步增强;青年人的情感有了强烈而瞬息多变色彩;中老年人的情感则有了深沉,成熟的色彩;使人类的情感向着健全,和谐,平衡发展的这一过程前进,使人类世界显得更加神奇,美妙和充满少力。
2、情感是人脑的机能
从生理角度考察,情感是由神经系统和植物神经的兴奋引起的:它一方面受到大脑皮层的指导和调节,一方面又直接影响到内在器官的活动和腺体的内分泌功能。所以情感总会伴随内部生理因素的某些变化而变化,这种变化是可以测量出来的,甚至是肉眼能够直接观察到的。如,人在发怒时,呼吸快而短促,心跳加速,血压升高,血糖增加,血液含氧量增加;震惊时,会出现暂时的呼吸中断;焦虑、忧郁时,胃肠蠕动和消化液的分泌会受到抑制;紧张,激动,兴奋时,手脚出汗,脉搏加快,血压升高,肾上腺分泌增加,机体处于应激态。在中医名著《医宗金鉴》中,就有着“喜过伤心,怒过伤肝,思过伤脾,悲过伤肺,恐过伤肾,忧久则气结,卒惊则气缩,凡此七情为病,亦属内因”的记载。现代医学研究表明,有几十种疾病与情感有关。这是因为人在不同的情感状态下,会通过下丘脑垂体,植物性神经系统,引起身体器官的功能变化。医学临床研究表明,良好的情感是维持人的生理机能正常进行的前提,有51%的病人可以通过身体机能调节而获得痊愈。所以,人应经常保持乐观开朗的良好情感状态。除了内部生理变化,情感还表现为相应的表情和形体动作。人类面部具有高度发达的表情肌,不同的表情肌是与特有的情感反应有关的。例如,“注意”表情与额肌,“悲忧”表情与三角肌,“喜悦”表情与颧肌等是特殊关联的。最初人们在实际生活中某些动作与某种情绪体验有关,以后这种动作就成为表现某种情绪的表情动作。同时,实验证明,丘脑下部有不少不相同的神经元群,按照一定的模式可激活躯体运动性,植物性和内分泌性反应。例如,害羞时面红耳赤,手足无措;恐惧时面如土色,全身颤抖;高兴时眉开眼笑,手舞足蹈;……这类现象屡见不鲜。
3、人类情感的发展与人类实践活动的进程有着深刻的联系
人类的情感方式,是由情感主体,情感需要,情感对象,情感手段四要素相互作用构成的不同情感善和模式。情感的动力“发条”是需要。情感是人在吃、穿、住、性生活等方面的需要时总是要考虑到方式,方法和实现的可能。这是人同动物的一个重要区别。主体自觉确定了目的,必须在情感的推动下,才能努力地去实践这一目的。一般说来,实践的目的与情感所维护的目的在本质上是直接同一的。情感作为主观观念性的东西,必须转化为实践的目的才有意义,实践的目的必须转化为主体的情感才会使目的的实现具有高度的自觉,并转化为百折不挠的意志,从而才会使主体具有强大的内在动力,目的才能成为现实。人们在实践活动肯定了由先进的,革命的目的性而产生的符合人类进步趋势的蓬勃向上的积极健康的情感、能对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真正长久地起到推动作用;反之,消极的情感。人类的实践活动是一个不断地从必然走向自由的历程,而与之相伴随的人类情感也有着一个逐步解放和提高的过程。随着人类实践活动的自由度增大,人们情感发展的总趋势是逐步从残缺,扭曲向完整,健全转变;从片面,单一,贫乏向全面,多样,丰富转变;从自发的,生理的,人兽不分的情绪向人的自觉的,理智的方向转变。正是情感发展的这种内在要求,促使它逐步摆脱理性与技术的隶属物和物质需要的伴随的地位和状况,而成为一种自为的独立的精神需要。情感在人的实践活动中起着巨大的作用。积极的情感可以使人焕发出惊人的力量去克服困难,而消极的情感则会大大妨碍工作的完成。情感和知识不同,它不是对客观事物的发生及其相互关系的反映,而是人对自己与周围世界所结成的关系的反映和评价,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实践关系、认识关系相互作用的产物。是与之相伴随的积极,肯定的,高昂的或消极的,否定的,低沉的体验过程及其人体的生理变化。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面对复杂的客观世界决不会无动于衷,他们总是依据对象能否满足自己的需要产生一定的态度。这种态度的心理形式,就是情感体验。此外,情感还包括主体对自己的行为、举止,主张,活动的满意或不满意的评价,因而具有自我评价的性质。总之,情感同人的要求,愿望,理想密切联系在一起,带有强烈的主观倾向性。情感的形式是主观的,但是这并不是说情感没有客观的规定性。情感的客观性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情感的产生和形成是主体认识活动对客体的折射,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从这个意义上讲,情感是离不开客体的。没有客体对主体某种需要的满足,何来主体的情感?第二,必须有相应的客体和相应的主体,才会产生相应的情感,只有共产党人,才会对客观共产主义事业作出的努力,具有理性上的满足和精神上的情感;只有具有艺术欣赏能力的主体,才会对一种精致的艺术品产生美的满足和美的享受,反之,真正的共产党人不会以个人私欲拼博而愉悦,严肃的艺术家也不可能从粗制滥造的东西中获得美的满足。
4、高级情感是由社会性需要引起的情感
高级情感以日常情感为基础,但两者之间存在显著差别。日常情感与生理快感的区别不太严格,生理需要的满足,情感的满足所产生的快感通常并不排除在日常情感之外;高级情感却要在感官生理快适的基础上求得精神的满足,它要求于对象的,已不单纯是个人主观需要满足,而是包含着更为丰富,更加深刻的社会内容。高级情感主要有道德,理智感,美感等。道德感是根据社会道德行为准则去评价别人和自己的言行所产生的情感。同情,反感,眷恋,疏远,尊敬,轻视,忿怒,嫉妒,羡慕,感激,爱憎,背信弃义等都属于道德感。此外,还有由世界观决定的同志感、友谊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感也属于道德感的范畴。道德感是在人的社会实践中发展的,并受到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阶段,有着不同的道德标准、因而也就有着决定作用。理智感是在智力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体验。好奇心、求知欲、对真理的热爱和追求、对偏见和谬误的鄙视,以及幽默感或讽刺,都属于理智感的范畴。理智感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发展起来,反过来它又促进和推动了人们的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实践是人的审美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的一种情感。美好的东西使人赏心悦目,愿意观赏和迷恋;皎洁的月光、蔚蓝的大海、优美的诗词、动人的音乐、栩栩如生的绘画。总之,一切自然美或艺术美,总是叫人迷恋、难以忘怀。精神上美好的东西也能引起美感,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唤起了我国人民的美好情感。道德感、理智感、美感都是在社会实践和教育的影响形成和发展的,三者虽各有特点,但密切结合,相互渗透,是融为一体的。
综上所述,情感是人的生存价值的目标之一,是构成人的活动的动机之一,是衡量人的全面发展的标准之一,也是组织和协调社会有机体、促进人际关系、保持社会和谐和稳定的强有力的纽带。
二、什么是情感思维
情感思维又称动作思维或形体思维,它是通过思维主体的语言(口语)、行为、动作或面部表情而表达思维主体的某种心理意愿或思维主体的理性追求外,往往还是喜、怒、哀乐亦即七情六欲的映射,因此情感思维与纯理的思维成纯直观的本能的欲求不同,它是理性、情欲兼有的思想形式,是创造者对所研究问题的一种倾向或态度,并能鼓励或驱使创造者去追求创造成就。情感作为主体对客体的态度的反映,也就是主体在活动中对客体所持态度的体验。这种体验是可以用语言来表达的,但由于情感体验的错综复杂,又往往难以用语言来充分表达,常常要借助于表情和动作。情感的表达特征是感性形式的,但其内涵却表现为理性的沉积。只有在理性上把握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才能具有深沉的持久的充满激情的情感,相反的则是肤浅的,单调的,瞬间的、毫无生气的情感。情感的这些特征,从另一个角度表现出与主体知识系列的差异。
1、主体知识系列中必须有情感系列的加入
在认识和改造客体的过程中,主体的知识系列属于逻辑思维因素或智力因素,主体的情感系列则属于非逻辑思维、非智力因素。人的认识活动正是由于知识系列和情感系交织在一起,才是活生生的多方面的活动。没有情感系列参与,主体的认识活动就不可能展开。正如列宁所说的,“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情感通过对主体知识系列的影响从而影响主体认识活动的情况,一般有两种表现。第一种表现是积极向上的情感,可以使主体知识系列保持活力,使整个思维处于亢奋状态,从而断地积极地与外界进行信息交流,使主体的认识不断变化。许多科学家在研究过程中,及时捕捉偶然信息并跟踪研究而创造出非凡成果。人们常说,机遇特别优待有准备的头脑。所谓有准备的头脑,既要有知识方面的准备也要有情感方面的准备。如果把知识方面的准备比喻为捕获思想猎物的猎枪,那么情感的准备就是及时扣动扳机的事。第二种表现是情感所包含的价值观对思维具有干扰作用。情感是主体和客体之间关系的反映。从本质上讲是对价值观的一种认识,其本身包含着强烈的价值取向。客体能够满足主体的需要,引起主体的喜悦情感,主体对客体的认识就容易表现出肯定的倾向;客体不能满足主体的需要,主体就易产生厌恶的情绪,对客体的认识也就往往表现出否定的倾向。这两种情况都表明了情感因素对思维的干扰。
2、理性的思考要以情感的驱动作为动力
人类又是理性的动物。要认识事物的内在本质必须作理性的思考。但是,理性的思考要能坚持不懈,又必须有情感思维的因素渗入。只有对研究对象产生了情感,才会有不断逼近目标的原动力。从发生学的角度来看,情感最初总是在感知过程中产生的,并伴随着感知所得的表象保存在人们的记忆里。这样,在情感和表象之间就自然地形成了一种固定的内存联系,使一切表象或多或少地都感染上了某种情感色彩。我们承认情感确是不同于一般的认识。因为认识是人对于客观事物本身某种属性的直接反映;而情感则是客观对象是否满足人们的主观需要所生的一种内心体验,或者表现为在获得某种认识后而生成的一种强烈的追求欲望。一切情感分析到最后,都有一个认识问题。尽管情感的产生往往是突发的,是直接和感性事物联系在一起的,其间看不出任何抽象思考和逻辑的痕迹,但其中无不渗透着人们平时在实践中所积累起来的认识成果。因此,情感的反映形式不论怎样特殊,就其实质来说,不能背离认识论的一般原理。既然一切情感都以认识为基础,认识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之分,这就决定了情感——即使象审美情感这样的高级情感;也可以分为两个层次:当情感直接由感知产生时,一般总还是比较朦胧的;只有当它建立在思维的基础之上,并与一定的思想结合在一起,才逐渐趋向明确。这就决定了情感的性质是可以认识的,其价值是可以评价的,人们必须对情感作一番深入的回味和思考,把它提到与理性认识相结合的高度,使它比当初直接感觉的体验显得更明确,深沉、并更高有概括性,对现实也更具有把握的力量、评价的力量。
3、情感思维是人类发展的必经阶段
人从自然界分化出来的过程,也就是感觉、思维器官的进化进程。在这一过程中,人类更多的是从本能的需要出发去认识自然,是以感觉器官直接把握事物的表面现象和特征,主体同化客体的理性思维还处于襁褓之中。随着感觉和思维器官的完全成熟,人类主体真正获得了理性思维的物质基础之后,主体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感觉器官作为一个公认的前提逐渐退居幕后,而情感思维就起着主要作用,支配主体粗浅的知识因素(基本上是经验知识)。主体以直接经历的情感体验去解释自然现象,这表明人类还没有完全脱离原始思维阶段。但情感在主体结构中起支配作用、无疑是人类认识的飞跃,正是这一飞跃使主体与客体真正分野,使人成为自觉的人。主体结构的进一步发展,就是知识因素取代情感思维的主导地位。人们主要凭借知识去客观地认识分析属性,而不是任凭情感,意志去剪裁客体。之后,随着实践和认识进一步发展,主体的结构由知识型又发展为系统的主体结构。这种结构,是由主体的知识、情感、思维方法构成的内存结构、与感觉器官,思维器官的延伸物构成的外在结构有机统一而形成的。在这种结构中,主体的情感又是必不可少的因素。这是因为,随着实践的发展,主体对客体的认识,属于知识性的事实反映更加深化了,属于情感性的价值反映也更加突出了。主体认识客体的过程,不可能仅仅是一个纯客观的过程,同时又是一个社会过程,不可避免地会有情感意志因素的参与。另外,主体同化客体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更需要情感的支撑,这样才能使认识充满活力,不断深化。
4、高级情感思维是表征人类理智深入生活对美好愿望的追求
所谓高级情感思维,也指创造者对待所研究问题的一种倾向或态度。他把自己对真理的认识,熔入了自己的理想和意志、化为自己巨大的动力;自觉地驱使自己去为真理而奋斗。不言而喻,它是与具有主观体验成分的主体的情感过程纠缠在一起的,因而往往以一种创造激情的方式表现出来。创造者的情感思维具体表现为:(1)把科学的追求视作智力上的快感,生活中一种特殊的娱乐;(2)把科学看作自己某种功利的手段;(3)以提示宇宙的规律与和谐为天职。如,爱因斯坦一次在祝贺杰出物理学家普朗克60岁生日时的讲话中,把科学家划分为三类人,就是涉及到科学家的情感思维问题。在他看来,一类人“所以爱好科学,是因为科学给他们以超乎常人的智力上的快感,科学是他们自己的特殊娱乐,他们在这种娱乐中寻求生动活泼的经验和雄心壮志的满足”;还有一类人“为的是纯粹功利的目的”。爱因斯坦认为这两类人都是许多卓越的人物,他们对建设科学殿堂有过很大的也许是主要的贡献”。显然,对于爱因斯坦所说的头一类人来说,科学索已成为他们内在的需要,那几乎不用理智就靠直接感受到的快感和满足感,也就是不断地刺激着他们去追求、去创造的一种情感思维活动。
爱因斯坦所说的第二类人则为爱迪生。用爱迪生自己的知说:“任何一种没有销路的东西,我不想去发明。发明物的销路证实它的实用,实用意味着成功。”这里有两种可能:或是为服务于社会以至人类的需要;或是为满足个人的私欲。在爱迪生也许这两种可能都存在。总之,也是一种强烈的情感思维的作用,推动着爱迪生发明创造,只是这种情感还没有完全摆脱私欲,还没有纯化,还受着某种并非完全科学的价值观的推动。
爱因斯坦以极其虔诚的心情颂扬普朗克是不同于上两类人的第三种类型的科学家,他赞颂第三种科学家以追求提示科学宇宙规律为满足。他认为宇宙规律就是莱布尼兹非常中肯地表述过的“先定的和谐”。他认为,渴望看到这种先定的和谐,是无穷的毅力和耐力的源泉。而促使人们去做这种工作的精神状态是与信仰宗教的人或谈恋爱的人的精神状态相类似的;他们每天的努力并非来自深思熟虑的意向或计划,而是直接来自激情。
我们当然不认为一定要象爱因斯坦那样把科学家分为三类人,因为对每个具体的科学家来说是很难作这种绝对划分的。但这里的确表明了出于不同动机产生的情感思维,对于科学创造的影响作用。特别表明了出于不同动机产生的情感思维,对于科学创造的影响作用。特别是爱因斯坦所说的那种由衷的激情,它来自科学家对物质世界客观规律的追求。现代科学发展的整体化趋势,要求人们对真、善、美进行全面的综合的思考,因此,研究情感思维,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和理论背景。
情感思维的自身,经历了一个从动作思维到意象思维再到形象思维的从低级到高级发展的历程,下面我们分别加以考察。
文化问题是个典型熟知非真知的问题,关于文化的定义,至少可有百种之多,在此,我们采用丁小平的文化定义。所谓文化,就是日愈发展的历史文明以观念、习惯、习俗和作风的形式在人身上的投影。文化的本质是与生物学的...
一、人类情感的本质情感通常被人们视为人类用来传递某种特定信息的工具,是属于人类特有的交际工具。但事实上,不同的动物之间,也有它们表达种间“情感”的方式,甚至在植物种群之间,也有类似的反映,只不过各自表...
人生在现实社会中,没有人能不受社会的影响。在社会影响面前,人总是要或多或少地产生相符行为。相符行为主要有三种,即从众、顺从和服从。相符行为产生的基本原因来自信息影响和规范影响。所谓影响性管理手段就是通...
一、角色概念有效的社会行为不但有赖于个人对个别社会刺激与社会事件的准确认知,而且也依赖于个人对各种社会角色的准确认知。角色是社会在文化与个人的关系中所产生的。角色一词按其原意乃是指演员在戏剧舞台上依据...
Copyright © 2023-2023 饱霜孤竹 Powered by EyouCms ICP证:
京ICP备19048717号-3
冀公网安备1310820200108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