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在现实社会中,没有人能不受社会的影响。在社会影响面前,人总是要或多或少地产生相符行为。相符行为主要有三种,即从众、顺从和服从。相符行为产生的基本原因来自信息影响和规范影响。所谓影响性管理手段就是通过榜样和环境等操作形式让被管理者通过受影响而接受管理的一种管理手段。要想掌握这种管理手段,让我们先从社会影响的实现方式谈起。
一、暗示
1、暗示的概念及研究历史
暗示是社会影响的主要形式之一。所谓暗示是指人或环境以含蓄、间接的方式向他人发出某种信息,以此来对他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这种影响具体表现为使人不自觉地按一定的方式行动,或接受一定的意见或信念。
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他们的许多活动实际上都是无意识地对来自环境中的各种暗示做出的反应。环境可以是自然环境,也可以是社会环境。陆游的“小楼一夜听风雨,深巷明朝卖杏花”,苏轼的“春江水暖鸭先知”,都说的是自然景物对人的暗示。在心理学中对暗示现象的研究最初是和医学的临床实践密切相关的。但在社会心理学中一般主要研究社会环境(群体和他人)对人的影响,这类暗示我们称之为“社会暗示”。社会暗示是通过人们之间的交往实现的。在个人与他人和群体的交往中,如果能够给个人创设一定的暗示环境,就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个人的行为和活动。受暗示,就是人们对于被控制的社会刺激发生的从众反应。美国军人训练营中军官对士兵的控制没有通过强迫的手段,而是通过使士兵们逐渐接受军官们所暗示的内容实现的。社会暗示的特点就在这里,它是一个缓慢的潜移默化的社会影响过程,其结果是导致个体行为对群体行为的趋同。
① 直接暗示。这是由暗示者把某一事物的意义直接提供给受暗示者,使人迅速而无意识地加以接受的一种暗示。直接暗示的特点在于“直接”,因此,它一般采用直陈式的说明。1908年罗斯在其《社会心理学》一书中曾以1899年史劳生所进行的一项实验说明直接暗示的作用。试验者以化学教授的身份告诉学生,他手中的瓶子里装的一种恶臭的气体,他欲图测试该气体在空气中散步的速度。如此,等瓶盖一开启后,诸位一闻见该气味,即请举手。说完他一边将瓶塞开启,一边看着手表计算时间,十五秒之后,前派多数学生都举起了手;一分钟后,有75%的学生都感到了气味。但实际上瓶子里没有任何气体存在,只是一个空瓶子而已。在这里,化学教授将“瓶中装有恶臭气体”的意义提供于学生,由于他的身份之缘故,学生们便迅速而无意识地加以接受,这样便发生了暗示作用。
② 间接暗示。这是主要的暗示手法,即由暗示者凭借它事物或行为为其中介,将某一事物的意义间接提供给受暗示者,使人迅速而无意识地加以接受的一种暗示。间接暗示的特点在“间接”上,如前述训练营中的军官们的做法就属于间接暗示。他们并没有直接要求士兵们怎么做,而是通过写家信的方式使士兵们逐渐接受了训练营中的行为准则。由于间接暗示一般不会使接受者产生心理抗拒,故间接暗示对人们行为的控制作用往往大于直接暗示。
③ 自动暗示。自动暗示即自我暗示,这是由暗示来自何方而划分的。暗示来自外在环境(包括群体和他人)称为“自他暗示”,而暗示起于自我则称为“自我暗示”。自我暗示一般不属于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但在日常生活中仍十分常见,如,“杯弓蛇影”、“草木皆兵”等。
④ 反暗示。凡外界刺激物的结果引起了相反的反应,称之为“反暗示”。安德列耶娃认为,“反暗示现象正好表明了具体个性对暗示的抵抗程度”。中国古代的一则笑话是反暗示的绝好例证。有人偷埋银子后怕被人窃去,于是在地上插牌直书:“此地无银三百两”。结果,本来怕人偷而做的暗示却起到了指路的效果,银子反被邻居阿二偷走。但是笨蛋阿二却在牌子的背后写上“隔壁阿二未曾偷”,这一下又起到了不打自招的效果。这两个人的行为都起到了反暗示作用。当然,日常生活中的“反暗示”并非都是消极的,有时也是积极的。比如,某人对一事物本是持一种观点,但是自己和他人关系僵化或对立时,考虑到直陈说出会遭到不分青红皂白的反对,于是在发言时故意提出了相反的看法。由于对立情绪的存在,立即遭到了人们的抨击和反驳,结果他的本意得到了阐明和接受。其它诸如“声东击西”“欲擒故纵”“请将不如激将”等也都是反暗示方法的巧妙运用。
2、影响暗示的诸种因素
由于我们讨论的内容以社会暗示为主,故影响暗示的诸多因素可以归纳成两类,一类是暗示者(群体或他人)的特征,另一类是受暗示者的特征。
① 暗示者的特征。暗示是由于人们对暗示者怀有一种信服的态度而产生的,而这种态度的产生主要取决于暗示者本身的特征。如暗示者的信心、体力、身材、性别、年龄、知识、权利、地位以及威望等。以人们去医院看病为例,同样的医嘱,从年轻医生和年老医生口中说出,对病人的效果就不同。
当暗示来源于一个群体时,群体成员的数量、专长以及个人在群体中的地位、个人与群体的一致性等等都会对暗示的效果有所影响。比如,我们前面提及的米尔格鲁姆的街头实验,就说明了群体成员的数量对行人所起的作用。
② 受暗示者的特征。个人的人格特征和暗示的强度有关,那些缺乏主见、随波逐流的人容易接受暗示者的影响。一般来说,这类人身虚弱、神经系统的类型属于弱型。打个比方说,他们就象照片的底片一样十分容易感光。儿童和少年与成年相比也容易受暗示。如果受暗示的是某一群体的话,那么该群体一般来说比较松散、缺乏高度的集体主义自决,而严谨的集体抗暗示性则较强。
二、模仿
1、模仿的概念及其特征
模仿也是社会影响的主要形式之一。模仿是指个人受非控制的社会刺激所引起的一种行为,这种行为以自觉或不自觉地模拟他人行为为其特征。通过模仿这样一种群众性影响手段,使某一群体的人们表现出相同的行为举止。
模仿和暗示在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早期阶段都是十分重要的内容,但是对于这两者的区分并不十分明确。在塔尔德那里“模仿”就是“暗示”,他是把模仿“作为由暗示引起的行为后果”来看待的。罗斯在1908年写成的《社会心理学》中也持同样的看法,在他看来,“暗示和暗示只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一为原因,一为结果”。早期的社会心理学家把暗示、模仿和同情当成群众心理的三大原质。海斯在1917年写成的《社会学研究导论》一书中,将暗示、模仿和同情做了区分。海斯认为,当一个的观念使他人接受时为暗示,一个人的情绪使他人感受时为同情,而一个人的行动使他人也如此行动时则为模仿。实际上无论是思想、感情还是行动都可以产生暗示和模仿的。因此,对暗示和模仿的区别应该从另一个角度进行。
首先,引起模仿的是一种非控制的社会刺激,而暗示则运用的是被控制的社会刺激。在社会暗示中,虽然是通过含蓄和间接的方式来影响他人,但暗示者本人在行使暗示时一般时有意识的。无论是老师教导学生,教主教训教徒,还是父母教育子女,都是有意识有目的地运用暗示手段地。即暗示者所发出的社会刺激是受他本人的控制的。但模仿却不同,模仿者对榜样行为的仿效可以是不自觉的,也可以是自觉的(如邯郸学步、东施效颦);但使他人产生模仿的被模仿者一般却是无意识的,即被模仿者所发出的社会刺激并不受他本人的控制。
其次,模仿者的仿效行为是和榜样相似的行为,正如西方一句古老的格言所说:“模仿是最真挚的奉承形式”。比如,在听报告时,我们虽然可能没有没有听清楚他人在讲什么,但众人鼓掌,我们也跟着鼓掌;西施皱眉,东施也如法炮制,因为她觉得西施的一举一动都是美的。与模仿相比,暗示却不同,暗示者一般是通过受暗示者对暗示内容的接应而支配其行为的,他本人并不一定做出类似的行为。电影《死亡陷阱》中某跨国公司的密谈辛尼亚为了达到控制科学家菲利浦的目的,故意把其妻吉尔的东西藏起来,或者干脆说谎,利用十分巧妙的手段使吉尔一直处于丢三拉四的状态之中。虽然吉尔的记忆力事实上很好,但经过辛尼亚的多次暗示,终于相信自己得了健忘症,最后导致了两个孩子的失踪。但这里,辛尼亚并没有做出和吉尔相似的行动,如只是通过暗示支配着吉尔的行为。
2、有关模仿的研究
有关人类模仿行为的研究最早是在艺术领域中开始的,人们常说“艺术源于模仿”。两千多年以前,古希腊哲学家亚理士多德就在《诗学》中写道:“首先,模仿是人的一种自然倾向,人之所以异于禽兽,就是因为善于模仿,他们最初的知识就是从模仿中得来的。每个人都天然地从模仿的东西中得到快慰……”
在亚理士多德那里,模仿是人类的倾向,是人的本能之一。达尔文对亚氏的观点也持有肯定的态度,即认为模仿是人的本能,也是大多数高等动物的本能。在《人类的由来及性的选择上》一书中,他例举了许多人类和高等动物在心理上的连续性和相似性,其中就包括了模仿在内。
这种有关模仿行为的“本能论”对社会心理学领域产生的巨大的影响。在本世纪初,塔尔德和麦独孤等人都把模仿看成是一种先天的行为倾向,尤其是塔尔德的“模仿论”更是明早遐迩。查普林等人曾评论道:塔尔德“由于他的闻名作《模仿率》中提出的模仿论,值得在社会心理学发展的任何一种说明中简略提上一笔”。在塔尔德看来,模仿是社会发展和社会存在的基本原则,由于模仿的结果而产生了群体的规范和价值。模仿是社会进步的根源,这种进步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个人的创造,即发明;另一方面是社会的通化,即模仿。在社会生活中,发明不断地涌现,大家纷纷仿效,以便这些发明和发现进入社会结构之中。在《模仿率》一书中,塔尔德认为模仿必须经过“对立”、“往复”和“适应”三过程才能实现,否则简单的模仿就无法成为普遍性的社会现象。塔尔德的观点在对模仿的解释中可以借鉴的东西确实不少,但是他把模仿当成人类的本能,再以这以本能来解释整个社会的进步的观点却是错误的。普列汉诺夫认为,如果以模仿来解释社会生活的话,那么,这是对历史过程的庸俗化;事实上模仿在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中只具有相对的作用。
和模仿行为的“本能论”相对立的,是社会学习理论的观点。这一观点最初以米勒和多拉德为代表,他们以“强化理论”来说明人类模仿行为的产生。米勒曾以动物实验来证明环境模仿是后天习得的。在他们的实验中先让一支乙组喜乐实验环境具有引导习惯的白鼠在“T”迷津中学习辨别白与黑的刺激,然后将该鼠置于出发点,而将另一只不熟悉环境但具有顺从习惯的鼠放在其后。如果后者跟从前者的行动而获得酬赏的话,后者就一直跟从前者而行动。相反,若得不到酬赏的话,后者就不再跟从前者而行动了。自后米勒在以儿童当被试者作试验,结果也是如此。由此,米勒认为模仿是后天通过强化而习得的。他曾将模仿行为分为三类,即同一行为、翻版行为和仿同行为,认为和人类的许多其他行为一样,模仿不是先天的、本能性的,而是后天的社会化过程中逐渐习得的。他发现,先天理论的许多缺陷之处在于忽略了重要的社会性因素,亦即人和人之间的相互影响过程。据于此,伴读啦队攻击行为性别角色差异亲社会行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对模仿领域的研究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三、感染
感染作为一种社会影响的方式同模仿并无本质的不同,但又确实具有一定的特色。所谓感染是指,个人的情绪反应受到他人或群体的影响,个体对他人或群体的摩种心理状态的无意识的不自主的遵从。如果将感染和模仿加以比较的话,那么它具有下述特征:
1. 感染这一社会影响的实现并不时时受感染者接受某种信息或行为模式,而是通过传播某种情绪状态实现的。
2. 这种情绪状态产生于大众之中,因此交往者的情绪影响在感染的过程中多次的相互强化,在这里实现的是对一般心理状态的共同感受。因此感染不同于模仿和暗示单向性的影响,这种影响是双向的,乃至多向的。
3. 感染是群众性的的模仿,利用这种方式能够对大量的人群产生一定的整合作用。
以情绪状态的传播为特征的感染在大型的开放性机会中最为常见,尤其在那些松散的无组织的社会共同体中最易产生情绪的感染现象。苏联社会心理学家波米什涅夫在社会心理因素一书中把人群臣之为实施倾向性传播得极快的加速器。那些无组织的松散的社会共同体所以容易产生感染,是因为组成这些共同体的成员个性发展水平较低,心理活动的共同特征较为一致,自我意识的发展尚不完善。因此个人的情绪易受他人的影响。在人类历史的早期,宗教的狂热性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感染机制的作用。而伴随着社会的发展,愈加丰富的个性力量对那些能够自然吸引他的心境或行为的牵制性也就越大,因而感染机制的作用也就越小。
在感染过程中,人们相互间的感情影响经历着多次的相互强化,这一现象被称为“循环反应”或“链式反应”。克特.兰和格兰迪斯.兰认为,循环反应“这是一个由他人的情绪在自己身上引起同样的情绪过程,但转而又加剧他人的情绪”。比如,一个演员切实进入了自己的角色,它充分利用了整个空间,使观众的情绪反过来又加剧了他原先的情绪,以至于他自己也达到了那种如痴如醉不能自已的地步。由此可见,通过感染,群体的成员们能够相互刺激并相互强化反应,直至达到一定的狂热程度。
总之,感染是一种群众性的模仿,当参与者的态度、信念、价值观以及年龄等十分接近时,个体间的模仿就十分容易发生。
四、时尚
时尚是社会生活中产生的一种非常规的行为模式的流行现象。它通过社会成员对某一事物的崇尚和追求,达到身心等多方面的满足。时尚的普及性及约束力,虽不及道德规范,但在某一时尚所及的社会成员中,人们所受的压力足以导致一致性的行为心态。
1、时尚与流行
时尚与流行视听一事物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流行是时尚得以普及、扩布、发展的必要手段,而时尚则是流行的必要结果。正是由于时尚和流行的关系如此密切,在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中,许多学者对这两者是混用的,不加具体区分的。美国心理学者金布尔.杨给时尚下的定义是“时尚是一时流行的式样”。而日本社会学家衡山宁夫认为:“对流行可以下这样一个定义:它是一种流动性的习惯。”我国社会心理学工作者时蓉华认为,流行是指社会上相当多的人在较短的时间内,由于追求某种行为方式,使这种行为方式在整个社会到处可见,从而使人们相互之间发生了连锁性的感染……成为一种社会风气……”。横三宁夫何时荣华所致的流行实际上和时尚无多少区别,因此在他们的著述中都没涉及“时尚”的概念。在他们那里“流行”实际上指的是“时尚”。
2、时尚的特点
作为迅速得以流行的非常规的行为模式,它有两个最为显著的的特点,既新颖性和珍贵性。
① 新颖性。作为一种群众性的集体行为,时尚的出现聚积于人们的好奇心,归诸于人们对新颖事物的探索兴趣。时尚,既可以发生在一些日常生活的琐碎的小事上——如衣着、发式等;也可以发生在社会互动和交往之上——如语言和娱乐,同样也可以发生在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之上——如婚恋对象和职业的选择。时尚的新类型既有时间的内涵,也有空间的内涵。从时间角度说,时尚的新颖性表示和他人不同,即所谓“立异”。标新,以美国著名制度经济学家凡勃伦的说法遵循的是“新奇原则”;而立异,以罗斯的说法遵循的则是“自我个别化原则”。时尚的新颖性依赖于人的这样一种相互对立而又相互依存的心理:即人们一方面要和旧的相异——求新奇、求差别、求表现个性;另一方面要和新的相合——追求社会流行和崇尚的标准。这种对立可以用一句话来表示,即一方面要树异于人——异于不如己者;一方面要求同于人——同宇胜于己者。
② 珍贵性。珍贵,即指价值高,人们一般难以追求,这是时尚的又一特点。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时尚总是自上而下的传播。一个人在接受了某种时尚以后,他相信自己是在模仿某些名流,模仿一些有地位、有声望的人物。他认为在服饰语言爱好乃至一般的举手抬脚上追逐时尚会使它成为自己所模仿的那些具有细腻感情和较高的文化素养的人。同时,一个人由于追逐时尚,会使自己相信脱离了那些墨守陈规的芸芸众生。
但是,世上再具备新颖性同时,还必须具备珍贵性——既要使人为之赞叹惊奇,又要使人在一段时间内无法立即普及。否则,众人能够立即效仿的东西就不会使人垂涎。因此,一个人如果要想经常迎合花样翻新,层出不穷的时尚,就必须具有一定的财力和闲暇。财力是人们的追求时尚的物质条件,它使人们追求时尚的愿望成为可能,但要使这种可能成为现实,还必须具备足够的闲暇。无暇注目时尚的翻新,无暇光顾时装商店的人,即使有财力也难以成为时尚的始作俑者。相反,一位年轻的女工虽然可能收入低微,但她如果聪明伶达,把大部分时间都花费在时尚的追求上,即使她的服装用料质地不高,但在服装的样式上仍可能走在时尚的前列。
3、时尚的分类
时尚并不是单一层次的,具体分析起来它有三种形式,即时髦(fad)、时尚(fashion)和时狂(craze)。国外有的社会心理学家将三者称为“大众乐趣”(mass jobs)。时髦、时尚和时狂的区别主要有三方面:首先,他们的情绪唤醒的主导水平不同;其次,对所关心的事物自我投入的严重程度不同;再次,它们所涉及的参与者的范围、持续的时间和定期出现的时间间隔不同。
时髦,从情绪唤醒的水平看较低,可以说是一种大众消遣方式(mass amussments),一种使人妙趣横生的大众投入状态;时髦的持续性时间较短,可以说是转瞬即逝,他的范围也十分有限。
时尚,追求时尚的人具有中等程度的情绪唤醒水平,是一种大众欣快(mass pleasures)方式,一种令人愉快的大众投入状态;时尚持续时间较时髦为长,范围也较时髦为广。
时狂,即追求时尚达到了狂热的状态。时狂是一种大众激奋(mass excitements)方式,一种令人亢奋不已的大众投入状态。从时狂的性质和结果来看都是十分严重的,在时狂状态中,人们的感情或多或少在一个相当的时期内被全副卷入。时狂状态有时是酿成社会动乱的的心理前奏,因此应该引起人们的重视。文革期间的崇尚武斗,以及前些年掀起的“君子兰热”都是一些时狂的典型事件。
一般来说,从时间的先后发展来看,总是由时髦演化为时尚,再由时尚演化为时狂。时髦一般仅流行于社会上的极少数人,他富有“广告”的作用,目的在于标新立异引起一般人的注意。如果一种时髦不合时宜,或者超过了大众的接受能力,就会很快消失;如果它顺应了社会历史之潮流,就会蔓延开来,成为一种人人纷纷效仿,顷刻之间
趋之若鹜的社会风尚(即成为时尚)。再往后,如果社会仍然互相模仿、追逐、竞争,那么时尚就难以停摆,以至最后达到一种无理智的癫狂状态,即成为时狂。
4、时尚的一般规律
作为社会生活中产生的一种非常规的行为模式的流行,时尚的发生、发展、变化一般遵循着下述规律。
① 时尚的发展和社会物质生产及文明程度的发展成正比。在一个迅速变动的社会里,特别是在社会结构引起了较大的变动,社会生活处于某种动荡时期,或不同的文化相互接触的时刻,时尚特别流行。时尚以最快的速度反映着社会的现实状况,是新的社会行为规范和社会风俗形成的前驱。
② 时尚的变迁总是循环往复的。今天视为时尚的事物,明天也许成为陈旧;而今天视为陈旧的东西,明天也许又会成为时尚。时尚的这一规律在服饰的变化上最为明显。以中国女性的旗袍为例,三、四十年代曾风靡一时,蔚为风尚,50年代末期销声匿迹,80年代初又开始重露端倪。其次,裤管的宽窄,头发的发式,衣领的形状,也都表现出一种周而复始的循环。这种现象不仅仅是由于服饰的变化只能把衣服的各个部分翻来覆去加以不同排列组合,而且也受制于一定的社会文化因素。从女衣的衣领形状来看,从立领→无领、翻领→立领,反映社会规范的松动和变化。在道德禁忌十分严格的社会中,女性的衣服大多是“立领”的,“坦胸露背”是为社会所不容的;开领和无领的女乙只能是现代社会的产物;而立领女衣的再度出现,一方面确实是因为没有什么再好变的了,另一方面也是对坦胸露背的不文雅衣着的一种反对。因此,“并非时装的流行改变了妇女的生活态度,而是妇女的生活态度改变了服装的流行”。
③ 时尚的流行从倡导者来看,多为社会上有地位有影响的人物;从发源地来看,往往是人口和政治、经济、文化较为发达的中心城市。说穿了,是下层模仿上层,乡村模仿城市,落后模仿文明。
《韩非子》中说,“齐桓公好紫服,一国尽紫服。当是时也,五素不得一紫”。
说的是社会上有地位、有影响的人对时尚的倡导作用。
白居易的《时世妆》云:“时世妆,时世妆,出自城市传四方;时世流行无远近,腮不施朱面无粉。”说的是城市时尚流行中的主导作用。
④ 时尚的流行,往往呈现统计学上的所谓“常志曲线”。即某一社会中时尚的始作俑者总是少数,而对时尚熟视无睹、无心关注的也是少数,而大多数人的行为时常是伴随着少数时髦分子的行为而转移的。
⑤ 时尚的流行常常因传播的远广而使其本来面目,这也是时狂所以产生的原因之一。时尚一旦产生、流行,就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时尚倡导者的主观意志。《后汉书》中说,“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城中好广眉,四方且丰额;城中好大袖,四方好匹帛。”
⑥ 时尚的流行还遵循着从众原则。人们总是认为,凡是合乎时尚的就是美的、好的,反之则是落伍的和不合时宜的。这种从众心理是人们寻求社会认同感和安全感的表现。顺从多数的心理和自愿接受社会行为规范的倾向,是时尚得以流行的主要条件,也是人们互相间潜移默化的社会影响得以实现的必要前提。
五、影响性管理手段的内容和特征
1、影响性管理手段的内容
DNA是人的最根本的生理特征和心理的生理基础的决定因素。人一旦完成胚胎和胎儿过程,DNA对人体就不再起直接的控制作用,起直接控制作用的器官便是人的小脑和大脑。而在人的生理之外,起直接控制作用的则是人的心理,即无意识、非自遣意识和自遣意识。其中,无意识掌控人的生理欲望,而非自遣意识和自遣意识则掌控着人的动机,而欲望和动机正是人的社会行为的根源。暗示、模仿、感染、时尚等恰恰可以调动人的欲望引发人的动机,影响性管理手段就是通过暗示、模仿、感染、时尚等影响性操作方式来实现管理的一种管理手段。
一个组织(企业)总是要有一个管理目的的,掌握暗示、模仿、感染和时尚的影响特性和规律,并利用其特性和规律去作用于被管理的员工,让员工符合管理目的的工作行为这就是影响性管理手段的使用思路。
暗示分为直接暗示、间接暗示、自动暗示和反暗示四种形态;模仿分为自觉模仿和非自觉模仿;感染分为循环感染和链式感染;时尚又分为时髦、时兴和时狂。这些信息影响和规范影响的恰到好处的应用,必须基于对这些影响形式的深入了解。树立好的榜样,形成良好的公司作风,营造积极的公司氛围,这一切都有助于以综合的影响形式构成企业的无为而无不为的管理组合。
2、影响性管理手段的性质和特征
影响性管理手段系中性管理手段,这种管理手段的主动性弱而被动性强,不宜作企业管理的根本性手段,作辅助性管理手段更佳。
正是由于影响性管理手段的性质,决定了它的基本特征。影响性管理手段的基本特征如下:
① 感染性:影响性管理手段是因受信息影响和规范影响而发生的,因此,它有感染性。感染的发生既无法拒绝又难以超过感染源的强度。这就决定了影响的强有效性。也就是说,员工受影响带有必然性,不受好的影响就会受坏的影响。因此,企业管理者必须善于制造好的影响,一来排斥坏的影响;二来用影响来实现无为而治。
② 低抵触性:影响性管理手段是利用影响来管理。而影响绝不因你用它管理而发生,也绝不因你不用它管理而不发生。它的发生对人而言有自然而然性,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影响性管理手段的使用,无论是对被管理者还是其它管理手段,均具有低抵触性。
③ 类道德性:影响性管理手段与角色性管理手段一样,具有类道德性。
④ 高配合性:影响性管理手段的影响方式极其丰富,加之具有低抵触性,因此,它具有极好的配合性。它可以与各种管理手段相配合使用。
3、影响性管理手段的应用
由于暗示、模仿、感染、和时尚均有影响作用,这就是说,员工无论是在企业中还是在社会上,要想不受影响是不可能的。因此,使用影响性管理手段就要善于利用和营造感染源,同时,又要善于隔离某些有害的感染源。不仅如此,还要注意研究人和事的暗示性,营造有利暗示陷阱,避免消极暗示发生。
要想化一切消极影响为积极影响,企业还要主动建设一个社会心理管理小组,这个小组由人力资源和思想工作部的人员组成较佳。
文化问题是个典型熟知非真知的问题,关于文化的定义,至少可有百种之多,在此,我们采用丁小平的文化定义。所谓文化,就是日愈发展的历史文明以观念、习惯、习俗和作风的形式在人身上的投影。文化的本质是与生物学的...
一、人类情感的本质情感通常被人们视为人类用来传递某种特定信息的工具,是属于人类特有的交际工具。但事实上,不同的动物之间,也有它们表达种间“情感”的方式,甚至在植物种群之间,也有类似的反映,只不过各自表...
人生在现实社会中,没有人能不受社会的影响。在社会影响面前,人总是要或多或少地产生相符行为。相符行为主要有三种,即从众、顺从和服从。相符行为产生的基本原因来自信息影响和规范影响。所谓影响性管理手段就是通...
一、角色概念有效的社会行为不但有赖于个人对个别社会刺激与社会事件的准确认知,而且也依赖于个人对各种社会角色的准确认知。角色是社会在文化与个人的关系中所产生的。角色一词按其原意乃是指演员在戏剧舞台上依据...
Copyright © 2023-2023 饱霜孤竹 Powered by EyouCms ICP证:
京ICP备19048717号-3
冀公网安备1310820200108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