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主页 > 学术观点 > 红楼梦

丁小平:《红楼梦》艺术性研究——曲笔假议法

作者:丁小平来源:讲座浏览次数:

我们再讲下一个方法。大家感觉有点枯燥,这没办法,一进入学术就这样。咱们不能整天说相声呀,是吧?这个里边有关多维度的写法我们这里可以举的例子特别特别多,所以这里我就不一一说了。这个方法叫“曲笔假议法”,这也是曹雪芹的一大特色。我们以往任何一部小说,不管是用我、你、他哪一人称写,这个议论和叙述都是很难避免的。有的书是丢了议论,你简直就没法看。我觉得在议论这一方面,做得炉火纯青的一部作品,就是钱钟书的《围城》。我们大家回忆一下这部《围城》,它议论的手法太高妙了,议论选的契机、议论的内容,全都给你放得恰到好处,钱钟书应该说是议论比较多。我们写作品,不管是议论体的非议论体的,议论和叙述都是免不了的。而《红楼梦》不同于其他所有作品,它有大量的叙述和议论,全都是跟事实和他的用意相反的。我们看这很有意思吧,以至于我们很多初读者都造成误解。很多初读者说,读了之后,问喜欢谁,我看有很多时候,有很多《红楼梦》研究大的场合,还有很多新生老喜欢问这些问题,说你是喜欢林黛玉还是喜欢薛宝钗?或者说《红楼梦》这些女性当中,你喜欢哪一个?我觉得这个问题不是不可以问,但这些还是初学者问的问题。但是说如果读过了之后,还问这个问题,我说十有八九你是被他这个“曲笔假议法”给蒙过去了。

我这儿选了第十一回《见熙凤贾瑞起淫心》,这个里边是什么样呢?在这里,我给大家举个例子,也是周思源举的例子。说王熙凤歹毒要把贾瑞害死,说哪有这事?!你看《红楼梦》,曹雪芹白纸黑字写着嘛,什么呢?写着叫“令他知改”。在这里是什么样呢?其中曹雪芹有一句议论,说王熙凤之所以采取这样勾搭行为,是因为什么呢?说是要令贾瑞知改,让他别再干这些丢人、荒唐的事。这是什么呢?这是曹雪芹在书当中的一段叙述。我现在给你论证一下不是那么回事。事实上,王熙凤就是要置他于死地。王熙凤怎么想呢?“他果如此,几时叫他死在我手里,他才知道我的手段!”这是她想的吧。她回到家中,平儿说瑞大爷要来请安说话,然后她就把这个事情跟平儿议论了一下,然后凤姐就说“这畜生合该作死。看他来了怎么样?”这话已经点题了吧。这里我们说它是展示了王熙凤的目的。但是这还不够,我们再看。如果从反证来说,如果王熙凤是令他知改的话,在假山的时候,贾瑞突然出现,在那个时候,又有一句话,说凤姐“见他这个光景,如何不猜八九分呢”,已经知道他有什么用意、什么打算了。那么在这个时候,完全可以采取中国女性的传统方法,叭一个耳光说“真不要脸!”完全可以这样。这往往是一个不认识的人,遇到一个小流氓猥亵女性的时候,可以这么讲。还有一种是什么呢?还有一种就是正式以嫂子的身份说“瑞兄弟啊,你在此是不是有什么想法?如果你有的话,这是不可以的,你要改啊。”然后把袭人那一句话“留意于孔孟之间,委身于经济之道”跟他讲,这才是你们男子汉应该走的人间正道。而这个时候不是这样。她说“怪不得你哥哥常提你,说你好”,后边又说“比贾蓉兄弟两个强远了”。注意,这地方又是什么?又是一个一笔多用。“比贾蓉兄弟两个强远了”是什么意思?这个地方再次点给你,王熙凤跟贾蓉之间乱七八糟的关系。这些话说得贾瑞是喜上眉梢。我们看,如果真的要他改,教训他不就完了吗,为什么在这里要边蒙他,然后后边说“合该作死”。还有一个地方,也能够证明这个王熙凤的用心。首先王熙凤捉弄他是三番五次吧,不惜任何手段,这是其一。其二,整个过程王熙凤都知道,后来贾瑞病倒了,王熙凤也知道。那么他病倒了,他要吃的药,那就是滋阴补肾的药。这些补肾的药,其中人参是很好的东西,然后曹雪芹又下了议论,说像贾瑞、贾代儒这种生活水平怎么能够吃得起人参呢?于是贾代儒去求贾母和王夫人。之后,王夫人就跟凤姐说,把那个人参,弄几两给代儒。然后王熙凤是什么样呢?没有!本来家里有的是人参,她说没有。最后弄的是什么呢?人参须末什么的。这个时候,如果王熙凤要不想让贾瑞死,这该是救他的时候,而在该救他的时候你不救,这是什么用心?就是要把他弄死嘛!所以说这个东西,从书上所叙述的东西,完全就可以定论。首先题目叫什么?《王凤姐毒设相思局》。毒设!也不是什么王凤姐巧设相思局,不是。曹雪芹在用词方面非常考究的,巧设相思局和毒设相思局能一样吗?其实这个相思局的确设得很巧,但他没说巧设相思局而说毒设相思局,表现的所有文字都说明了王熙凤这个心。在《红楼梦》这部作品当中,他有个什么特点呢?曹雪芹所讲的书中的人物的行为和表现,包括对白这些东西都必须可信,如果这些东西都不可信的话,这书就没法再读了。因此应该一直以书中的人的行为为依据,而不应该以议论为依据。当议论和行为相抵触的时候,说明什么呢?这个议论是假的议论吧。所以说“令他知改”,这段是假的议论。

当然我们还可以看到更多的东西。书中在几个地方,一个是在撵金钏出去的时候,曹雪芹加了个议论,说王夫人是善人,王夫人很慈善。那么在金钏投井之后,又加了段议论,还是说王夫人是善人。其他地方是说,王夫人在吃斋念佛,有的时候还讲,宝玉跟她说,太太,今天我跟你一起吃。然后太太就说,你跟老太太一起吃吧,我今天吃斋。这种对白都有,所以说,他这里写王夫人,是怎么怎么慈善,事实上王夫人慈善吗?王夫人一点都不慈善。那么这样的例子就不一一举了。这里边,我要告诉大家的是,用这种曲笔假议论也是曹雪芹一个独到的发明。这个独到的发明,它的好处是十分明显的,就是它可以通过这种反衬的手法,使它所要表现的东西的表现力,增加到了一种极强的地步,尤其是写那些阴险狡诈、含而不露的人,那些笑里藏刀的人,用这种方法是再好不过了。没有任何方法会比这种方法更好的了。我们看,以至于我们初读《红楼梦》的人,都觉得宝钗这个人行,虽然才气比黛玉略差一点,但宝钗为人多得体,多和善。林黛玉尖酸刻薄,一身小知识分子酸臭气。宝钗多好啊。有人说:“恩,我将来谈恋爱就找薛宝钗这样的。”这是什么?这是没读懂。要真读懂了,就会发现曹雪芹在议论宝钗这个人时,他也这样,采取假议论。我们来看这一段。“薛宝钗因往日母亲(薛姨妈)对王夫人等曾提过,曾提过金锁是个和尚给的,等日后有玉的,方可结为婚姻。”其实,曹雪芹这个一笔多用,用得太多了。其实,在这里有很多人说,本来黛玉和宝玉不错,说凭空来了个什么宝钗,也来争宝玉。这个地方,曹雪芹告诉我们:不仅仅黛玉、宝钗在争宝玉,而且薛姨妈也参与了,也在进行争。大家想想,薛姨妈说这个话是什么意思。很明显的嘛。他这个表现手法很多,我们再往下看。“所以总远着宝玉”,宝钗总远着宝玉吗?不是。黛玉一跟他到一起,人们相拥到一起,宝钗肯定寻一个什么理由,马上也过去。反过来也一样,只要宝玉跟宝钗在一起,黛玉也马上寻个理由过去。全书行文都是这样的嘛。可这怎么说呢,说“所以总远着宝玉”,又是一段假话,假的叙述。然后又说,“昨儿见元春所赐的东西,独她与宝玉的一样,心里越发没意思起来。”我说那叫喜之不禁,叫喜从天降,然后再往下看还有一段假话,说“幸亏宝玉被一个林黛玉缠粘住了。”假话吧?还是假话!一连串的虚假议论,一连串的虚假叙述。你要信的话不就糟了嘛。而宝钗是个什么人呢?第一,她为了把宝玉争到手,不惜一切手段,不惜她家的一切金钱,该拉关系的拉关系,该送东西的送东西,各种招都用。第二,宝钗给人的感觉非常的善良,其实歹毒得不能再歹毒。

在《红楼梦》的女性当中,宝钗是最歹毒的,这种歹毒比王熙凤还甚,怎么见得她比王熙凤还甚?《红楼梦》当中是用这几段来写的:首先是金钏跳井,金钏跳井这件事发生之后,宝玉是肺腑惧裂,这样痛到极处,后来又到井边去祭奠金钏,这是宝玉。而王夫人什么样呢?在这件事情发生之后,也念及她以往跟金钏的情,毕竟服侍了这么多年嘛,觉得悲伤,更重要的是什么样呢?说这事要是传扬出去,我们怎么做人呢,名声不是臭了吗?所以她担心这些东西,她想尽办法弥补,比如说多赏些银子,赏她五十两,用各种办法来避免,使她歹毒的一面败露出去。而恰恰在这个时候,宝钗听说之后,没有什么反应,她想到的第一件事,是到王夫人那儿去讨好,这样将来可以得到恩惠,去了之后她没主动说,看到王夫人在那儿哭泣,然后问王夫人,说“你可听见一件奇事?”王夫人说“怎么了?”说“金钏跳井了。”然后,王夫人又撒谎了,说“她拿了我一件东西,我打了她两下,把她轰出去。本打算再让她回来。”大家说这是不是假话?实际不是这样的。实际,当时是宝玉跟这个金钏开玩笑,并且有些亲昵,王夫人打了她,说什么“素日最恨这样的人”。然后就决定轰她出去,而这个时候,金钏服侍了她这么多年,就跪下求饶,说“你愿打就打要骂就骂,千万别轰我出去。我出去后怎么见人、怎么生活呀。”王夫人定是不依。是不是这样,过程就是这样。可这里王夫人又讲假话了。讲了什么假话呢?王夫人讲心里不安,然后薛宝钗说什么呢?说这里呀,她一定不是为这件事跳井的,一定是她从这出去之后,很高兴,突然放松了,走走闹闹的,可能不小心跌到井里去的。然后,这个时候王夫人可能不太相信,因为王夫人知道怎么回事,她不太相信。这时宝钗又说了,“如果她是有意跳井的,说明她也够糊涂的,没什么。”看出没人味儿了吧。别人都难受,她在那里一点都不难受,而且去讨人好,睁着两只眼睛撒谎。还有一段是什么?就是“揉碎桃花红满地,”尤三姐自刎了。然后柳湘莲走了,出家了。出家为的是什么?这件事情发生了之后,当传到薛姨妈耳朵里,薛姨妈挺难过的,因为柳湘莲救过她儿子的命。而这个呆霸王薛蟠,宝钗哥哥,那么糟糕的一个人,听了这个事之后急得哭了,然后就马上派人到处去找,到处找也找不着。而这个时候宝钗是什么样呢?没有任何反应,书中叫“并不在意”。她认为这个东西没什么了不得的,反过来劝她哥哥,说“倒是自从哥哥打江南回来了一二十日,贩了来的货物,想来也该发完了。”看见了吧。而曹雪芹在她和别人连对联的时候,做游戏的时候,说是什么呢?叫“任是无情也动人”。这个人到什么程度?对任何人都歹毒无情,但是总能够使你感动,总能够使你感觉她特别好。够歹毒了吧。“任是无情也动人”!后来有一个红学家王昆仑,其他人这么说,我也愿意跟他们这么说,说“任是动人也无情”。看这个是什么样的人物了吧?那么曹雪芹恰恰是用一种曲笔假议法。曲笔假议法有一个好处,就是混淆视听。当时处在清朝,那个时候不能让你抓住什么东西,他为此专门加了这么一个东西,叫“假语存焉,真事隐去”。

所以说书当中,有个甄家也有个贾家,甄家、贾家其实是相互映衬,合起来就是他所说的那个真正的,有点类似曹家。他用这种方法,把薛宝钗这个人的歹毒,把薛宝钗这个人的狡诈写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如果这里不是用这种曲笔假议法,而是用文字正写,根本写不出这个效果。大不了写什么东西,说她这个人,歹毒得很,就好像兴儿议论王熙凤一样,什么“明里一盆火,暗里一把刀”,什么“脸上笑着,脚底下就使绊子”。如果要用这种东西来写薛宝钗,当然也可以,薛宝钗给人的印象也是这样一个人,但是它概念化了,一点也不生动。而用曲笔假议法写呢,它不是抽象化,它是具象化,特别具体、特别生动。他这个手法妙,这多妙,凭什么不好?他招就跟其它人不一样,怎么能不好?!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