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主页 > 学术观点 > 红楼梦

丁小平:贾宝玉极其厌世

作者:丁小平来源:讲座浏览次数:

有一位研究生曾经问我这样一个问题,就是曹雪芹为什么那样悲惨,为什么以那样一个结局死掉?为什么不能挣些钱,不能利用一下封建制度,等等等等?我觉得这个问题提得挺好,我已经回答他了,在这里我再讲一下,这个虽然不能作为十分靠得住的依据,但是也可以作为参考的,那就是:是不是曹雪芹这个人,他也厌世,他对完成它的著作之后,是不是还要活下去,是不是没有很大兴趣?如果我们这个观点也能成立的话,我想解释这位研究生提得问题就更准确了。为什么呢?因为在贾宝玉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贾宝玉的厌世心理是极其严重的,当然他厌世并不是对任何世界都厌,他是对康雍乾这个时代、这样一个制度厌,我们可以从哪里见得呢?在《红楼梦》的八十回当中,至少有三处。他讲“我有一日化成了飞灰,----飞灰还不好, 灰还有形有迹,还有知识。----等我化成一股轻烟,风一吹便散了。”这样的表述到底说明什么呢?说明他对这个世界是多么得厌恶,在这个世界上成为灰,他都觉得这不行,这个灰还有颗粒,这颗粒落到这个世界上,他觉得对他也是一种玷污,应该成为烟飞了,他对这个世界就厌恶到如此这般地步。那么这个思想是不是曹雪芹本人也有呢?研究曹雪芹思想史是很困难的一件事,其实这也可能从反面让我们感受到,《红楼梦》研究起来更有趣味。偏偏有这样空前的、甚至是绝后的一个伟大的作家,偏偏有关他的资料留下的少的可怜。在《红楼梦》这部著作诞生的几乎同时,我们稍晚一点也就十几年二十来年,不仅社会上流传着“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大家看看,对于那个时候,八股文盛行的时代,科举制度是中国知识分子走向官场唯一道路的时候,竟然有那样多的人发自内心的讲出那样一句话,了得吗?

红学这个词汇诞生的有多早,到现在已200多年了。偏偏有关曹雪芹的东西太少,人们后来在一些散佚的诗稿当中,找到了他的好朋友敦诚、敦敏跟他相互奉和的几首诗,再后来周汝昌也找到几首诗,而更多的也找不到。人们研究曹雪芹,书成了研究曹雪芹的证据之一了,那么脂批也成为证据之一,后来人们在清史之中也查到一些东西,比如说或者是父亲或者是叔父的曹頫那么在往前查,还能查到一些人等等等等,能够从满清一诞生查出他家的简单身世。但更多的资料也没有,比如说可以查出在石虎胡同给人讲过故事,跟一些人有过来往。就这么点资料,对于研究这个人的思想史是很困难的,那么我们有的时候就在无奈之下,也就通过这个小说,通过贾宝玉这个人物塑造来反猜,我们就想是不是曹雪芹也很厌世,如果要是这个依据也放进去,可能那位研究生提的问题就更好理解一些。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