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讲贾宝玉的心灵世界当中,我想很多读《红楼梦》的人,尤其是初读的人,特别容易误解,可能现在大家所处的这个时代还好一点,所谓好一点不是因为这个时代怎么好,是因为这个时代男男女女的关系乱七八糟,好像人们把男男女女的关系看的就不是那样了,在我小的时候,十四五岁刚读《红楼梦》的时候,我那个时候感觉就不是这样,那个时候读不太懂,诗歌什么都能读得懂,但是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尤其是人与人之间的感情这些东西读不懂,那时就觉得贾宝玉不好,怎么不好呢?就是这个家伙太骚。哪有一个人整天围着女孩子转的?也不好好读书,开篇不就有两首《西江月》,这《西江月》就把他骂了个狗血喷头,“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开篇就发现这么糟糕一个人,大家还说贾宝玉这么好,那么好,偏偏我所生活的那个生产建设兵团,又有一个转业兵,整天黏黏糊糊追我姐姐,我们看那个人都恶心,这个人怎么这么讨厌,这么无赖呢?这个人名字偏偏又叫王宝玉,这些东西都产生了影响,所以我对“宝玉”的印象就不怎么样。那么现在要是初读觉得也是这样,一个人,不管你反什么,爱什么,你努力读书、奋发向上,这总是好的呀。第二,你整天围着一群女孩子转,不管是丫鬟也好,还是小姐也好,甘心给他们作仆人,而且做起来之后,觉得十分惬意,就觉得伺候姑娘们很幸福,而且书中还有一段是写平儿被王熙凤冤枉了之后,终于他得到那么一个机会,伺候一把平儿,觉得无限幸福,终于得了机会伺候平儿了。一个呢,大家想,平儿是他哥哥的妾,按照当时的伦理制度,他不能跟他哥哥的妾有什么联系,有联系都属于大逆不道。然后再加上王熙凤又那么歹毒,所以他也没有机会伺候,没有机会照顾人家一下。终于得了那么一个机会,自己觉得太幸福了。
所以大家看了这个人之后,就觉得这个人是不是有点什么毛病,这确实容易误解,比如说到今天谈这个问题就不是这样了,今天我首先要跟初读的朋友们讲,《红楼梦》有大量的地方,用了“曲笔假议法”,这是在以往的作家那里没有用过的一个写作方法,因为在传统的所有的小说或者是散文当中,作者的议论都代表作者的观点,而且都是作者真正要阐释的,小说自不必谈了,比如说我们读散文杨朔的《泰山极顶》,他真正要议论的时候,他通过“齐烟九点”看到“那里有千千万万只精巧坚强的手,正配合着全国人民一致的节奏,用钢铁铸造着祖国的江山。”大家想想,这些东西本身就是作者寓情于物,来抒发他的胸怀,诗歌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人们说“诗言志”嘛,这也是毛泽东的话,但是红楼梦一扫陈俗,就像鲁迅先生所讲的,“《红楼梦》一问世,传统小说的写法都打破了。”鲁迅先生那确实是高人,那确实是独具慧眼。大家看,他的“曲笔假议法”在书当中到处用,第一处用得最多的,就是这两首《西江月》,而往下在王熙凤、王夫人、薛宝钗、薛姨妈、紫鹃,到处都用曲笔假议。比如说,在王熙凤身上用曲笔假议,为此中国语言大学的周思源还在《百家讲坛》上专门驳其他红学家,说其他红学家对王熙凤的批评太多了,批评的过分了,硬说王熙凤毒设相思局要弄死贾瑞,他说哪有其事?书中讲得清清楚楚,说王熙凤是要“令他只改”,说白纸黑字写在那里嘛。既然是“令他只改”,是想教训他一下,并不想弄死他,又何况贾瑞死并不是王熙凤亲手把他弄死的,怎么能这么说呢?如果这个说法正确,那么说明我所讲的曲笔假议是*不住的。那我现在就以这里为例,曲笔假议不是我们今天要讲的,我是要以此为例让大家清楚这是曹雪芹的独到之处,这样的做法起到的艺术效果反倒更佳。我们知道在山石之后,当贾瑞一遇到王熙凤,其实不是遇到,他事先是藏在那儿,他知道王熙凤要从那儿经过,然后就是要多荒唐有多荒唐的所谓请安,然后王熙凤表面上逢迎,但王熙凤心里怎么想呢?“他果如此,几时叫他死在我手里,他才知道我的手段!”这是她想的吧。她回到家中,平儿说瑞大爷要来请安说话,然后她就把这个事情跟平儿议论了一下,然后凤姐就说“这畜生合该作死。看他来了怎么样?”这话已经点题了吧。这里我们说它是展示了王熙凤的目的。但是这还不够,我们再看。
如果从反证来说,如果王熙凤是令他知改的话,在假山的时候,贾瑞突然出现,在那个时候,又有一句话,说凤姐“见他这个光景,如何不猜八九分呢”,已经知道他有什么用意、什么打算了。那么在这个时候,完全可以采取中国女性的传统方法,“叭”一个耳光说“真不要脸!”完全可以这样。这往往是一个不认识的人,遇到一个小流氓猥亵女性的时候,可以这么讲。还有一种是什么呢?还有一种就是正式以嫂子的身份说“瑞兄弟啊,你在此是不是有什么想法?如果你有的话,这是不可以的,你要改啊。”然后把袭人那一句话“留意于孔孟之间,委身于经济之道”跟他讲,这才是你们男子汉应该走的人间正道。而这个时候不是这样。她说“怪不得你哥哥常提你,说你好”,后边又说“比贾蓉兄弟两个强远了”。这些话说得贾瑞是喜上眉梢。我们看,如果真的要他改,教训他不就完了吗,为什么在这里要蒙他,然后后边说“合该作死”。还有一个地方,也能够证明这个王熙凤的用心。首先王熙凤捉弄他是三番五次吧,不惜任何手段,这是其一。其二,整个过程王熙凤都知道,后来贾瑞病倒了,王熙凤也知道。那么他病倒了,他要吃的药,那就是滋阴补肾的药。这些补肾的药,其中人参是很好的东西,然后曹雪芹又下了议论,说“代儒如何有这力量,只得往荣府来寻”。于是贾代儒去求贾母和王夫人。之后,王夫人命凤姐秤二两给他。然后王熙凤是什么样呢?本来可以做个顺水人情,给了就好了嘛,但她没有!本来家里有的是人参,她说没有。最后弄的是什么呢?人参须末。这个时候,如果王熙凤要不想让贾瑞死,这该是救他的时候,而在该救他的时候你不救,这是什么用心?而且是王夫人要救,她反倒不救,连王夫人的指示她都要违抗,你说她不是要把他弄死是什么呢?所以说,从书上所叙述的东西,完全就可以定论。首先题目叫什么?《王凤姐毒设相思局》。毒设!也不是什么王凤姐巧设相思局,不是。曹雪芹在用词方面非常考究的,巧设相思局和毒设相思局能一样吗?其实这个相思局的确设得很巧,但他没说巧设相思局而说毒设相思局,表现的所有文字都说明了王熙凤这个心。在《红楼梦》这部作品当中,他有个什么特点呢?曹雪芹所讲的书中的人物的行为和表现,包括对白这些东西都必须可信,如果这些东西都不可信的话,这书就没法再读了。因此应该一直以书中人的行为为依据,而不应该以议论为依据。当议论和行为相抵触的时候,说明什么呢?这个议论是假的议论吧。所以说“令他知改”,这段是假的议论。
如果这个说清楚了,那么就告诉我们,书中这样的议论尽管是曹雪芹的议论,但都是假的议论,这是《红楼梦》的一大特点。这两首《西江月》也是这样,而如果说这《西江月》写的都是事实的话,那我们还怎么往下看呢?我们往下看的时候,哪里是这样啊。“天下无能第一”,你要说“古今不肖无双”还差不多,因为他坚决跟传统的思想作斗争,这个倒是事实,“天下无能第一”,我们好好看一看,在马道婆和赵姨娘用魇魔法的形式,把王熙凤和贾宝玉作到那个程度,都快死了的时候,这个时候跛足道人和癞头和尚来了,他们首先把那个玉摘下来,然后擦拭那个玉,这时他们怎么说的,“别来十三载矣”,就是说我们从青埂峰下来相别已经十三年了,那就是说这个时候贾宝玉至多十三岁,不就这个意思吗?可在这个之前,却有大观园题咏,大观园题了那么多的对联,我们看在这些议论当中,我们看这些议论,议论得多么的精到,多么的高深,大家见过这样“无能第一”的人吗?我还不是说话难听,现在把北大那些古典文学教授挨个叫过来,让他题一把去,他题不到这个水平。我真的不是污蔑,有些老先生我还很尊重,比如象吴祖湘先生等等等等,包括孔庆东的博士导师,包括这些人都在内都题不到这个程度,所以我们说说,谁见过这样无能的?所以我们讲,在全书当中,我们可以看出来,贾宝玉不是无能,包括他们大量的作诗,实际是赛诗,在这个过程中大家都说贾宝玉的诗写得不好,注意,我们一定要注意曲笔假议,贾宝玉的诗真的写的不好?贾宝玉的诗写得很好,但在这里,他讲人跟人之间很复杂的关系,因为李纨这个人,我们看李纨这个人不苟言笑,李纨这个人是该进的进,该退的退,她从不给自己遭惹更多的是非,但是该是她的东西,别人谁也拿不去,李纨这个人很聪敏的。所以李纨在评诗的时候,李纨太清楚了,贾宝玉就不想当第一,写得好也罢,写的不好也罢,他本人就不想当第一,我要给你评了第一你反过来还不满意,我为什么要给你评第一呢?这就是李宫裁怎么样给他们去公裁去?所谓公正的裁判去。那么同时贾宝玉在这里表现是什么样呢?就怕别人受罚,说你怎么还不快写?然后等到自己一看,说梦甜香快点完了,说,我顾不得你们了,我得赶快去写去。大家看是不是?他的心思不是说把我的诗写好,我非得拿个第一不可,没有这种心机,他要做的呢?就是你们可别落第,你们可别受罚。他是这样一个人。包括后边的《芙蓉女儿诔》,写的都非常好。谁见过这样的无能分子啊?我说,我们要是谁无能到这个程度上,我们的父母该多高兴啊,对吧?所以在这里,我们要能够透过两首《西江月》,来看贾宝玉,那么他确实每天围着女孩子转,这是个事实。但是不是象我小时候那样“这家伙那么骚”,是不是这个意思?不是。我们说这通过他的心灵世界,就把他看得再准不过了。
丁小平强调指出,任何科学研究都必须摆正大方向,否则,必将误入歧途。不澄清《红楼梦》的主旨思想和文学艺术方面的争论,《红楼梦》的价值将大打折扣。给这两个问题以定论是红学领军学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丁小平通过...
曹雪芹是少有的“百科全书”式的人物。曹雪芹他不仅仅是文学家、文学史学家,甚至是半个史学家,中药学家,园林设计专家,等等。他不仅是一个诗人,他还是大哲学家。我可以跟大家这么讲,曹雪芹的哲学水平,尤其是辩...
在这之外,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关于爱情。我们今天的高校可以说是淫乱。这个淫乱是什么?这个男女生搬到一起去,明天不高兴大家换一个总可以的。这是什么东西?这是淫乱,不是爱情!但是现在,由于大量思想的误导,把...
“日月如梭,光阴似箭,转眼两年过去啦。”我们看哪本小说描述时间不是用这档次的手段?即使不说“日月如梭,光阴似箭”,反正也差不多。说什么“闲言少叙,废话休谈,转眼怎么怎么样啦。”不都是这类的吗?曹雪芹不...
Copyright © 2023-2023 饱霜孤竹 Powered by EyouCms ICP证:
京ICP备19048717号-3
冀公网安备1310820200108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