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主页 > 学术观点 > 红楼梦

丁小平:《红楼梦》中的爱情问题

作者:丁小平来源:讲座浏览次数:

我们现在要回到今天要研究的爱情问题上,那么我们还是要首先阐释什么是爱情。哲人都在阐释,大家也都在琢磨。其实在原来,世界上的社会主义阵营和资本主义阵营并存的时代,有关爱情的定义,有关爱情的研究分为两大类,今天有一派似乎已经消失了,那就是社会主义阵营这一派。在我看来还是社会主义阵营这一派对爱情的研究是可取的,资本主义阵营这一派是不可取的。在资本主义国家,真正研究比较发达的是性学。

西方人对爱情不懂,这是由于它西方的社会现实构成的,为什么他不懂呢?这是由于西方社会对于他的社会成员而言,几乎没有机会产生爱情心理,在后面我们会解释什么是爱情心理。因此西方人连爱情心理都没有,又怎么会产生爱情呢?虽然是人,有心理但是没有爱情心理又怎么会产生爱情心理呢?皮亚杰讲的很清楚,心理它有一个发生过程,别以为生在这个世界,他成为一个人,有了人形就有心理,不是这样的,为什么狼孩没有心理呢?心理有一个发生的过程,我们在实践当中,有一个互相诱导的过程,现实生活的诱导,在我们大脑的生理之上诱发心理结构,心理结构的诱发又促使我们生理结构进一步发育,它是在这样一个交替中形成我们各方面心理的,所以说西方没有爱情心理发生过程,但是性心理,这是与生俱来的,我们进入青春期,就自然而然产生性心理,这是本能。产生性心理以后,到一定程度就需要性满足,所以在美国,我们可以常常看到一些十二三岁的小妈妈,十二三的小孩子还抱着一个小孩儿,大家能理解怎么一回事吗?在美国中学生同居,已经比较普遍了,到大学生当中,男女生没有同居过的,不太好找了,他就是这样的一个社会,因此他把两性的性行为就误认作爱情,这是西方。东方,主要以苏联的教育学家,也可以称之曰爱情学家苏霍姆林斯基和保加利亚的爱情学家瓦西列夫,以他们为代表,中国人也有参与这个研究。他们对于爱情学的研究的观点比较可取,但是也有一些偏颇,用今天的俗话讲就有点偏左的倾向。比如说,对苏霍姆林斯基而言,他的作品翻译过来的,有一本《论爱情》或者也叫《爱的哲学》,一个是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一个是工人出版社出版的。两个出版社用了不同的名字,但是是同一个内容。他在这里写的爱情,近似于柏拉图式的爱情,读来读去有一种感觉,觉得某些情况换成两个男人或两个女人都是可以谈爱情的,如果这样谈的话就有点太空了。恋爱肯定是精神的东西,但这并不是说它可以脱离一定的前提。不管怎么样,后者所说的爱情还是有启发意义的,而前者所说的爱情根本不是爱情,在爱情问题上是没有启发意义的,在性学上那是很有启发意义的。我们现在就简单的引用两个人的定义,爱情学史也很复杂就像我们的经济学史、哲学史一样,有很多东西要讲,我们今天就不讲。

现在给大家介绍一下柏拉图的,“在传宗接代的本能基础上,产生于男女之间,使人能够获得特别强烈的肉体和精神享受的这种综合的互相倾慕和交往之情,这就是爱情。”在这里他还加了一句解释“既是生物的,也是社会的”。下面的是我给爱情下的定义,“在完成心理升华后,在异性之间,在对方的美和冲破自己的异性审美理想阈限后,双方相互在对方的心理激发的审美过程”。我把它解释一下,这个话是什么意思,首先要解释一下爱情心理,为什么我在之前用的是一个性心理升华呢?如果我们在前面定义什么是爱情,还要用爱情心理,而人们连爱情是怎么回事都不知道,谁会知道那是怎么一回事。为什么大多数美国人不懂爱情,有些人认为,有了人的生理结构就有爱情心理就懂爱情,那可是天大的误解,那要这么说的话那就往远古推吧,推倒半坡时代7500年前,那时候的人也懂爱情?这就越说越离谱了。

爱情不是从来就有的东西,人有自身的生理,它随着社会的演进,到了一定的社会时期,发生的这样的一种社会现象。人一旦进入青春期,就产生这样的一种性心理。今天我在这里,可能要谈一些性问题,谈爱情不谈性问题不行,更何况今天在社会上,乱七八糟的黄色东西泛滥,把人的心和思想意识搞乱了,把它澄清过来有好处,并不是说我每天就只研究这点性问题。为了搞清楚这个问题,我们要解释一下。进入青春期后产生的性心理和后来产生的性心理不一样,开始的性心理朦朦胧胧的,是非常好的一种东西。比如对于美国人他后来具体化了,在加上大量的性实践,它可能就更具体化了。当产生性心理,尤其是朦朦胧胧的性心理,我们年轻人这里大多数处于这个阶段,对异性就自然而然的产生了一种注意。这不由自己,比如说走路的时候看到异性,并没有想看她一眼,但是还是看一看,回去反思一下为什么要看呢?还是不懂为什么要看,这是人的正常心理,去看一眼。在这之后,我们就开始注意他的一颦一笑,对他的行为,对他的思想开始产生兴趣。要反思一下为什么会这样,说我也不知道,但是以前没有这样,小时候没有这个兴趣,看谁都一样,可是现在看异性兴趣好像更浓厚了些。

那么在这个时候,男女之间就会产生一种朦朦胧胧的爱,甚至产生单相思。因为朦朦胧胧的爱,就试图谈一谈,谈了没谈成就失恋了。这个过程对人的成长是极其有利的。很多朋友有这种想法,说我今年才十八九岁,怎么就开始整天向往一个人呢?人说这是单相思,单相思极其龌龊,或者说我那几天谈恋爱,后来失恋了,心里极其难受。我说正常的人,都要有这样的一个过程,单相思怎么不好了,人的正常行为没什么不好,恰恰是这种单相思也好,加了引号的失恋也好,可能是一次也可能是一次以上。有这么一天,我们忽然明白了,我之所以对他那么的向往,尽管和他的相貌,肉体都有关系,但不是这些东西,我和他追求的是一种心理默契,是一种心灵的交往沟通。只要我追求的是这个,哪怕以牺牲我的性问题作前提,能够和他建立这种交往的过程那就满足了。

这是我简单的说,这个心理就叫爱情心理,如果有一天我们能感悟这个东西了,那我们的爱情心理在现实的诱导,相互促进过程当中,已经形成了。从这个时候起,我们就能够真正恋爱了,以前是不能够恋爱的,有人又要说,以前不能恋爱时,我们也聊,也花前月下,也搂脖子抱腰,甚至也kiss,但是那还是没有爱情心理。为什么人类在这问题上非常容易犯错误?有一个人打了一个非常不恰当的比方,他说上帝在造人的时候犯了一个错误,这错误是什么呢?本来应该是先让人心理成熟,然后再让他性成熟,可是现在恰恰相反,性成熟跑在心理成熟前面去了,这样就导致了这样的一些行为,甚至乱谈恋爱,当有一天真的懂了,后悔来不及了,木已成舟,这就是一个形象的比方,说上帝在造人的时候犯了一个错误。今天我把这个东西提示给大家,我们就想上帝在造人类的时候犯了个错误。在产生爱情心理之前,男同学和女同学之间不要有过密的交往,把握这个分寸。如果有的同学说“听老师说过,不把握这个分寸就要吃大亏,但是他不把为什么吃亏告诉我,说是告诉我我也听不懂,说等我产生爱情心理那天就懂了”。所以我解释一下爱情心理。

西方的问题又是不一样的,因为它的社会制度构成了它的社会环境,从而又形成了它的社会文化,大家都这样,上了中学之后,有了某种感觉,大家该怎么样就怎么样。看见别人那样做,觉得自己这样也是天经地义的。这个天经地义就导致了性行为的发生,由于西方人过早的发生了性行为,并且一直发生着,所以爱情心理永远也不会产生。爱情心理的产生是以初级的甚至是在后期的比较强烈的性渴望、性饥饿作前提的,只有性渴望、性饥饿积蓄身体的能量,我们简称利比多。只有当利比多积蓄到一定程度,他驮载你的心理发生的一个升华,这个升华才能激发爱情心理,西方永远没有这个积蓄过程,因此西方人永远不会发生爱情心理。当然可能有个老单身汉,三十多岁了,一直找不到媳妇,有一天他忽然明白了,说我有爱情心理,这可能是歪打正着。在过去的社会主义国家,他的条件比较好,他有爱情教育,而且男女同学之间,他不会要求你们有过多的什么东西,所以人们都开始慢慢懂得爱情,这是我解释的爱情心理。可是现在我们这个社会误解到什么程度,说是有一个小女孩和小男孩一谈恋爱就有爱情了,我说胡扯,他很可能是简单的模仿,他很可能是看到大人,受这个社会中文化的影响,而进行的模仿,但是他并不懂爱情,所有行为的进行都是假的。所以我们说要是两个人,爱情心理是你们爱情的承载物,就是说我们不可以想象没有那个东西,我们的爱情可以存在。

我们说产生了爱情心理之后,是对方的美和,我在这里还需要解释一下什么是美和。就是说我们每个人都能表现出美,也可能表现出丑,不管怎么样,我们都把丑作为美的负值来对应,我们知道了这个东西后,即可以把美分为两大类,一种叫形态美,就是我们的外形和姿态构成的美,外形大家都清楚,我就不多做解释了,姿态,举个简单的例子,我们看老版的《射雕英雄传》,里面扮演黄蓉的演员翁美玲,后来自杀了,其实我们仔细看这个人很丑的,尖嘴猴腮。但是大家看电视剧,对黄蓉这个形象喜爱有加,黄蓉这个演员神采飘逸,让我们感觉这个人太可爱了,这实际就是她的态,她的形并不美,但是她的态很美,态往往表现气质,风度。所以说形和态构成了一个美,另一个美我们称之为形象美,也就是我们的内心世界,比如说我们内心世界的丰富程度,情操的高雅程度,我们的坚毅,勇敢,温柔等的程度。注意我在这里是把男性和女性混起来谈,男性也可以有温柔,但是男性温柔程度多了,就损害我们的美,女性一旦离了温柔,女性美就彻底被损害掉了。为了避免误解,我还是要强调一句话,温柔和柔弱不是一回事,我主张女性温柔,决不主张女性柔弱,这种概念要分清楚。这两种美加到一起的合值有多大,注意这个和值是一个模糊的和值,这个值如果用我们现在的数学概念计算的话,它是一种拓扑张量,拓扑有拓扑学,与张量构成一种张量分析,实际上这是由拓扑构成的张量,数学在这方面的学科还没有真正发展起来。

人的心理结构有自遣意识、非自遣意识和无意识,而审美就是由非自遣意识来完成的,而非自遣意识所遵循的就是拓扑张量关系。我们过去往往用自遣意识把握,然后用一些概念化的东西讲,其实最后导致的结果一塌糊涂。所以我常常开这样的一个玩笑:假如我妈妈给我介绍了一个女朋友,说傻孩子,你看都那么大了,连媳妇还没有呢,我给你介绍个女朋友。我肯定会关心这个女孩子长什么样,然后我妈妈就描述杏合眼、柳叶眉、樱桃小口、石榴齿,我听了之后想,这不是中国标准的美人嘛,看小说的时候写美人都这么写,我说太好了,非常高兴,买个机票就去看那姑娘去了。结果看了之后,差点没把我气死,三天没吃饭跟我妈大吵一场。我妈就说,你看你不是说这姑娘好,我说我没想到是这样啊。这就是我们在表述方面、在认知方面存在的无知,因为当我们在讲柳叶眉之类的话的时候,我们是在用自遣意识把握。而一个人要是满足了这种关系,我既可以用它组出西施、杨贵妃来,我也能用它组出一个考拉来。这就告诉我们,人在审美的时候不是用自遣意识把握的,他是用非自遣意识把握的,非自遣意识实际上就是一个拓扑张量,拓扑张量构成一个和,我们是感应这个和值的,当这个和值特别大,超过我们的异性审美理想阈限的时候,我们想控制都控制不住自己。当时就爱上他了,而且这一爱上问题就严重了,我们完全是被动的被人牵着鼻子走,它是这样的一个过程,爱是这样产生的。

我们看传统的定义,为什么就说科学性不够呢?这里就涉及到一个问题,讲爱情定义,那么爱是由什么诱发的呢?有人说爱当然是由两性,有性基础,有性欲,我看这个问题就答错了。我们看看柏拉图的,柏拉图讲“获得的强烈的肉体和精神”,在这里我们要把一个问题说清楚,如果这个肉体指的是性行为的话,那肯定错了,爱情不是这样的一个东西。相爱的双方,没有必要刻意地回避性行为,但是性行为确实不包含在爱情里面,我们前几年拍了个电影叫《菊花茶》,这个电影很好的说明了这个问题。它写一个很可爱的姑娘,还有一个小伙子也很可爱,两个人相爱了,相爱之后,小伙子才知道,这姑娘有先天性心脏病。她不能过于兴奋,随时都可能因为过于兴奋而突发性死亡。性行为往往会导致人过于兴奋,然后两个人在谈恋爱的过程中,发现这个问题后,都非常的痛苦,经历了一番痛苦之后,两个人毅然决然地走到一起,他们的相爱,他们对于爱情的感受,他们在爱情当中所享有的幸福是不容怀疑的,但是他们一生都不能有性行为,这说明了什么,“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两个人一个在长江头,一个在长江尾,还能有美国人的那种行为吗?但是只要大家能够通过一个长江水,互相寄相思,爱情生活就已经有了。而在毛泽东时代,中国人很穷,尽管中国知识分子很少,我们搞“两弹一星”工程,那个时候两弹是绝密的东西,尽管夫妇俩个已经结婚了,有的可能是恋人,同在酒泉基地,但是大家都觉得,这是我们民族最神圣的事业,彼此谁都不告诉对方,写信还写的都是北京某某信箱,其实信就在他们两个院里传,但是谁也不知道,对方的那个院,大家根本见不了面,也就是写写信,在信当中互诉衷肠。爱情生活就已经享受的很好了,当然我们可能说有更多的东西,能够更丰富一些。这就告诉我们,爱情跟性行为没有关系,有性行为可能有爱情,它也可以没爱情,没性行为也可以有爱情。

在讲《红楼梦》前讲这么多,是因为我们现在有很多误解,这个误解的发生和性问题有联系。还有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就是所谓的贞操观。贞操观的真正意义在于爱情,如果没有爱情,贞操观没什么意义,大不了会产生性嫉妒。两个人在相爱之前,没有性行为,这表明了两个人都是自尊自重的,第二,在双方走向结婚的时候,爱情、婚姻、家庭不是一回事,在社会发展到今天,是三位一体的,未来可能不是三位一体。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读一读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以及国家起源》就很清楚了。贞操观的意义,是由于我对你的爱是那样的纯真,是那样的无邪,是那样的深厚,那么我现在我把我的灵与肉都献给你。我再举一个例子,哈尔滨发生过一件事,这个事情报纸也登载过了,说的是一对恋人在公园谈恋爱,九点多天黑了以后,他们被一群手持匕首的流氓给围住了,这些流氓就要污他女朋友,这个男的吓得撒腿就跑。然后这个女孩被*污之后,流氓就把她给放了。放了之后,这个小伙子说什么都不要他女朋友了,说她失去贞操了。我当时看这个报道之后,十分气愤。我觉得这个小伙子是个混蛋,如果你真的对这个朦朦胧胧的贞操,视她为生命的话,你为什么要跑,为什么不上去和他们玩命?他反倒是在他女朋友最需要关怀的时候,失去了保护她的责任。就像贾宝玉和薛蟠、云儿他们吟诗唱曲一样,说“女人悲,嫁了个丈夫是乌龟”,为什么说是乌龟呢?就是说外头人来欺负老婆来了,他也不敢管,女儿能不悲吗?你既然是男人,你就要保护好你妻子。就连那些猴王们还要保护他们的雌性猴呢?你连个猴都不如,有什么资格去怪罪你女朋友呢?然后悲剧发生了,他女朋友自杀了,这是报纸报道的一个实例。

我之所以举这个例子,第一要告诉人们,贞操在人们生活当中的意义是什么,第二就是说他的女朋友虽然被人*污,但依然是贞操的。她不是一个放荡的人,她主要是在没有办法保护自己的时候,强迫发生的。贞操主要是表明一个人的心理而不是表明一个人的生理。可见我们对于贞操的认识是错误的。爱情每个人都向往,每个人都想得到,可是这个社会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十分浅。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为什么非常敬佩曹雪芹,他在那个时候,在世界上信息交流十分困难的时候,他能有这么样的认识,怎么能不让我们感动,不让我们敬仰。中间穿插的讲了些贞操的问题,我们继续往下讲爱情学中的定义。为什么它是个审美过程呢?我们谈过恋爱的或者是已经结了婚的,大家想想对方,他到底是什么地方吸引了你呢?人在很多时候都是接受事情发生了,但是不知道为什么,只有反思的时候,你或许能把它搞明白,有时候你反思也没能把搞清楚。

那么我们反思一下,你对对方究竟是什么感兴趣,如果有人说你对对方的某个部位感兴趣,我想这是性欲这不是爱情。你要真正把这些反思清楚,你将发现是对方的美在吸引你。而一旦对方冲垮了你对异性的心理审美阈限,你将到了难以控制自己的程度,你说现在二十来岁,正在读本科或者研究生,老师要求上课的时候要专心致志,你说我得收收心,可是刚收就又跑,这就是爱的特点,它由不得你,所以在现实当中的爱情方面,中国真正进入恋爱的人们,进入恋爱不容易啊,真正爱上对方是很珍贵的一件事,得来很不容易,但是由于双方不懂,最后又把爱情杀死了。问到为什么他爱我也爱别人,他是个流氓,他对爱不专一。在这里我要解释清楚,爱根本不可能是专一的,爱从来就不是专一的,谁是专一的,谁就是个骗子,注意,我这决不是说婚姻不专一,婚姻要专一,婚姻专一是道德问题,爱专一不专一不是道德问题。

既然爱是由美导致的,美不仅存在一个量的不同,还存在一个风格的不同。比如说:我们读李清照的《点绛唇》和我们读辛弃疾的《念奴娇 大江东去》。我们说哪个好哪个不好,没有办法比较,它不是一个风格的,一个是豪放风格的,一个是婉约风格的。一个小伙子看姑娘,一个姑娘看小伙子,你觉得张三有张三美的风格,李四有李四美的风格,他们之间是不能够替代的,只要他们的美和都能超过你的审美心理阈限,你就爱上他,这是由不得你的。爱是被动的,既然爱是被动的,它就不负道德责任。

所以说我们要把这个关系搞清楚,这有点像爱情讲座了。有这么一个机会就和大家讲清楚,不要那么书呆子气,说讲《红楼梦》就光讲《红楼梦》。爱情和婚姻、家庭不是一回事,在还没有进入青春期,无所谓爱情的时候,我们就已经属于一个家庭了,这时候我们有爱情吗?有婚姻吗?所以说爱情和婚姻、家庭不是一回事,只是在今天的这个生活习惯下,爱情、婚姻、家庭往往是三位一体的,因此我说爱情可以不唯一,但是婚姻要唯一,在一个人结婚之后,怎么处理这个问题呢,在你妻子或者你丈夫之外,默默的怎么爱,都不存在道德问题,如果在这个时候有意的,在妻子之外去明示,我是怎么爱你,我会说你是一个混蛋,明示了就是道德问题。如果说大家心有灵犀一点通,忽然有一天明白了,明白了就装糊涂。尽管你们双方都可能有无限的向往,你们之间或者通过电话或者写过信,然后在这里得到了爱的审美享受,这没有什么不好,这很正常。

那么我们回过来讲,爱既然是由美导致的,因此爱的本质,它是一个审美过程,在这个审美过程当中,可以得到无限的享受,注意,审美可以疲劳,因此爱也可能死亡,鲁迅《伤逝》中借涓生的口说“我不知道爱是要时时更新生长的”,有人说鲁迅说既然爱是要更新生长的,那我娶了她三年后,然后再把她踹了,这爱不是在更新生长吗?但是道德不主张这种更新,道德主张爱的内容的更新,而不是人物的更新,因此进入爱情内容的双方,一定要善于增长我们的美的内容。如果我们昨天是那点美,今天还是那点美,再加上我们的美主要是由形美构成,形象美中的形美构成,那我觉得太可悲了。因为人总是要变老的,形保持不住,我们除了这个东西连别内容的都没有,那么爱情肯定是要死亡的,昨天它是依赖这个美,如今它没有了,它不是要死亡吗?那如果我们说要是通过整形手术,使脸上的皱纹永远没有,就是这样也不行,因为疲劳,大家可以随便想想,家里如果有一个工艺美术品,我们当时是花重金买的,喜爱倍加,假如已经买了三年了,我们今天想它的时候,已经很生疏了,天天就在床头,我们就会熟视无睹。相爱的双方只要不进行美的内容的更新,也会熟视无睹的,因此懂得爱情规律的人,一定以对方为一部书,同时你也是对方的一部书,他天天在读这部书,他前面读到80页,你写到160页了,他读到120页时你写到240页,让他永远也读不完,爱情就能永远更新,永远幸福,爱情就能永生。所以说柏拉图的定义写的有些问题。

网站地图